搜索到4951篇“ 环境史研究“的相关文章
范式转换和领域开拓--中国近代环境研究蠡见
2024年
环境学范式的转换,更是学领域的开拓。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近代的基本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主流学界重视,相关研究正在积极加速推进,但诸多学理问题尚待认真探究:既需从近代研究脉络探讨继“革命”“现代化”之后建立环境或历生态学解释范式的可能性,亦需从环境研究脉络中探求其不断展开和推进的路径与方法。增加自然因素考量,开展生态关系分析,有助于认识近代中国历运动的自然基底;采用正确思想方法和有效分析工作,合理设置框架和选择议项,以宽频视野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演变,探明当今环境生态问题的近代根源,可为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用知见。
王利华
关键词:革命史环境史研究范式
从存量文明到增量文明--基于能源基础的环境研究新尝试
2024年
基于能源的历变迁可以有效地组织起作为整体环境书写。文章以主导型能源的利用方式及其总量特征的变化为标准,尝试将人类文明的演替理解为从存量文明到增量文明的自觉。在此基础上,不同于麦克尼尔父子将历发展解释为包含人与环境互动网络在内的人类网络体系的不断编织和扩张,文章进一步将这种关联展开与深化的过程细分为存量意义的交通和增量意义的创造,从而有效地综合能源发展主线和人类网络主线,结构化地勾描出“社会与环境相互内嵌”的环境核心过程,并据此对人类文明的当前危机和未来图景进行新的历定位与前瞻。
郭戈英
关键词:能源基础环境史
生态危机时代环境研究的共生物种志探索与实践
2024年
“人类世”概念的提出和推广运用,预示着全球生态危机时代的到来,学术界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人文、社会科学界,研究者们跨越了此前将人与自然割裂的二元对立认识藩篱,试图进入跨界物种的共生关系探讨中,以寻求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论依据。在环境的文化转向和人类学的历转向两条进路下,“多物种民族志”的写作范式可为环境摆脱“整体”困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在环境研究中,探索“共生物种志”的学理依据和实践方案,可服务于全球生态危机时代学科建设之急需。
耿中耀杨沅蓉
关键词:环境史
中国近代环境研究蠡见
2024年
环境家的职责是探察“天人之际”的“古今之变”,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生之道”,为理性认识环境问题和积极应对生态挑战提供历知见。当下重要工作之一,是在“断代”“专门”两个脉络之中探讨如何促进范式转换和领域展开,以便明确前进的方向:一是在断代研究脉络中探讨继“革命”“现代化”之后建立“环境”范式(即中国近代历的生态学解释)的可能性;二是从专门研究脉络中探求环境研究由农业向工业、由传统向现代(近代)由乡野向城市、由地方向全球推进和展开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建立符合近代中国历实际的环境学范式。这种相向而行的梳理和思考,有利于两个学脉的彼此交合相互补益和共同进步。
王利华
关键词:中国近代历史天人之际史学范式断代史
多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贺兰山生态环境研究
2024年
贺兰山是我国重要的西北生态屏障,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之山。贺兰山大致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第一次开发高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民族聚居阶段、唐宋时期的第二次开发高潮及元代相对退出阶段、明代的第三次开发阶段及清代和民国管理失控阶段、新中国“三线”建设时期的第四次开发高潮及改革开放以来退出与治理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始贺兰山生态综合整治,对贺兰山具有重要意义。
段庆林段炼
关键词:人地关系地域文化
近60年来海外中国环境研究的演进与述评
2024年
海外的中国环境研究始于1960年代,1990年代后进入全面兴起阶段,2000年以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海外关于中国环境研究具有成果丰繁、目的多重、对象广泛、结论多元等特征,于中国环境研究具有推动之功。但由于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社会体验、价值判断等因,海外中国环境研究又存在研究不够深入、论证不足、论据欠充分等问题,致使其有关结论深值商榷。而且受“环境破坏论”“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海外研究者还在中国环境的某些判断或结论上,存在缺陷乃至需要高度警惕的偏见,国内环境研究应在吸收、借鉴海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加强和深化中国环境研究,构建并掌握中国环境研究的话语权,用中国环境的本土话语影响海外的中国环境研究
陈业新
关键词:学术史
构建中国环境研究学术体系述论--以内容体系为对象
2024年
研究内容是中国环境研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的确定,需有明确的学理性支撑,也就是从环境学关于环境概念的界定出发,厘清环境的内涵、外延,并以环境分类为基础,结合中国历实际,将中国环境研究分为环境变迁环境思想环境保护三大方面内容。研究内容体系的建构,仅为中国环境研究学术体系构建的一个部分。学界在建构中国环境研究学术体系过程中,需力求做到三个“回归”,即回归学理、回归中国、回归历,进而实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研究三大体系的目标。
陈业新
英国军事环境研究管窥
2023年
军事环境是聚焦于军事而对人与环境间互动关系历研究,在英国的发展具有突出的阶段性特点。1999年欧洲环境学会正式成立之前,主要是地理学者在探究军事环境问题,之后历学者积极跟进,特别是在2010年以来取得明显进展。从研究对象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环境、社会与战争间的互动,二是战争与和平时期的自然资源,三是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军事景观。相关研究共同推动了以往对军事、社会和殖民等领域的研究,成为值得关注的学现象。英国的军事环境研究,一方面适应了军事研究的跨学科需求,另一方面突破了军事环境理论方法的瓶颈,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贾珺
关键词:军事环境史景观
由陆向海:中国海洋环境研究前瞻被引量:1
2023年
海洋环境环境中的新兴研究领域,同时又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海洋环境仍有一系列问题亟待理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海洋环境研究现状如何,取得了哪些成就,还有哪些不足;其二,为什么要做海洋环境,如何界定海洋环境,海洋环境的旨趣是什么,其社会意义与学术价值何在;其三,如何做海洋环境,开展海洋环境研究应具有怎样的理念、取向和方法,面临哪些困难,未来的发展空间何在。学界应加大对海洋环境研究力度,这既可拓宽环境和海洋研究的领域,又有助于全面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经略海洋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智力支撑。
赵九洲
从历的第一个前提出发——中国环境研究的思想起点、进路和旨归被引量:2
2023年
环境危机催生的环境学,50余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也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学科体系并未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理探讨。中国环境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为基本指引,从人类历的第一个前提出发,以人的自然生物属性和生命需求作为思想起点,开展以生命为中心的历思考;应借鉴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国外先进方法,运用多维立体“生命网络”思维梳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界面的庞杂关系,建立合理叙事论说框架;应以探寻中华民族“生生之道”作为思想旨归,加强环境思想和生态文化研究,从本土文化中提取概念话语,凝练思想理论,提升研究境界,彰显中国特色。
王利华
关键词:环境史学

相关作者

包茂红
作品数:19被引量:70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研究主题:环境史研究 环境史 人类世 J. 生态女性主义
贾珺
作品数:31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环境史 环境史研究 跨学科 军事 地理学家
包茂宏
作品数:26被引量:230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研究主题:环境史 环境史研究 历史学 访谈 历史地理学
周琼
作品数:79被引量:328H指数:12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
研究主题:环境史 清代 生态环境 乾隆朝 瘴气
高国荣
作品数:57被引量:26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环境史 环境史研究 环保运动 环境史学 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