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96篇“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相关文章
-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预防护理研究进展
- 2024年
-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长期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策略进行综述,并介绍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护理及管理方法,旨在为早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及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 吕丽琼彭仁梅刘化刚邓宏平陈秋香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血栓后综合征康复运动保温护理体位管理
- 风险列线图模型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支架通畅性的危险因素
- 2024年
- 【目的】探讨风险列线图模型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患者介入术后支架通畅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两院行髂股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的108例PTS患者,根据术后随访2年的支架通畅情况将其分为通畅组(n=90)和不通畅组(n=18)。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支架通畅率的因素,根据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校准曲线进行验证。【结果】两组体重指数(BMI)、抗血小板治疗、支架数量、血栓堵塞位置、弹力袜支持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BMI、未进行规范抗血小板治疗、支架数量≥2个、未使用弹力袜是影响PTS患者介入术后支架通畅率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高BMI、未进行规范抗血小板治疗、支架数量≥2个、未使用弹力袜的PTS患者介入术后支架不通畅风险更高。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风险阈值为0.2~0.8时,Nomogram曲线高于All和None曲线,提示风险阈值为0.2~0.8时有最大的净效益。【结论】高BMI、未进行规范抗血小板治疗、支架数量≥2个、未使用弹力袜的PTS患者介入术后支架不通畅风险更高。
- 齐永乐刘娟芳袁慧峰
- 髂静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对髂静脉支架治疗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支架治疗组(40例)和保守治疗组(28例)。支架治疗组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型支架置入术治疗,保守治疗组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illalta评分、血管通畅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illalt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Villalta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且支架治疗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Villalta评分(10.81±2.97)分、(8.62±2.68)分均低于保守治疗组的(12.54±3.81)分、(9.81±1.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3、2.089,P均<0.05)。支架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血管通畅率80.00%(32/40)、90.00%(36/40)和95.00%(38/40)均高于对照组的57.14%(16/28)、67.86%(19/28)、75.00%(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髂静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静脉闭塞性疾病可以提高术后静脉血管通畅率,减轻下肢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苏兴旺袁土养徐孝友刘永东何山孙立伶
- 关键词:血管通畅率
-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讨首诊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2年内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首诊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2年随访数据,共260例。收集患者治疗及随访信息。根据Villalta评分分为无PTS组、轻度PTS组及中重度PTS组。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TS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轻度、中重度PTS发生率分别为22.7%和15.8%。DVT复发史(OR=4.754,95%CI 1.84~12.01,P=0.001)、口服抗凝药物时间≤6个月(0~3个月:OR=7.791,95%CI 1.79~33.90,P=0.006;4~6个月:OR=4.242,95%CI 1.13~15.99,P=0.033)、弹力袜穿戴时间≤12个月(0~6个月:OR=9.708,95%CI 1.81~52.14,P=0.008;7~12个月:OR=4.899,95%CI 1.42~16.88,P=0.012)及锻炼频率≤4次/周(1~2次/周:OR=7.691,95%CI 1.92~30.72,P=0.004;3~4次/周:OR=4.284,95%CI 1.33~13.80,P=0.015)是PTS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置管溶栓术(OR=0.436,95%CI 0.20~0.96,P=0.039)、低身体质量指数(BMI)<18.5 kg/m^(2)(OR=0.142,95%CI 0.02~0.81,P=0.028)、中央型血栓(OR=0.322,95%CI 0.15~0.72,P=0.005)和周围型血栓(OR=0.020,95%CI 0.01~0.07,P<0.001)是PTS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DVT患者2年内形成PTS的风险高。静脉置管溶栓术、无DVT复发史、低BMI(<18.5 kg/m^(2))、中央型或周围型血栓、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7个月)、更长的弹力袜穿戴时间(≥1年)及更高的锻炼频率(≥5~6次/周)有助于降低PTS的发生率、减轻PTS的程度。
- 王磊陈宁恒吴世勇王保恒郭学利
- 关键词:血栓后综合征LOGISTIC回归分析
-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被引量:4
- 2023年
-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主要中远期并发症。压力治疗、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已成为PTS病人的基本疗法,但部分中重度PTS病人接受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迫切需要外科干预。随着腔内介入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治疗成为中重度PTS病人的首选手术方式。然而,在PTS腔内治疗临床应用中,对于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要点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认识相对不足。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规范术中操作、加强术后管理,以提高腔内治疗的远期疗效。此外随着PTS腔内治疗的不断开展,研发符合静脉生理和解剖条件的静脉支架对于提高PTS病人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 王鹏辉董智慧
- 关键词: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
-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进展被引量:5
- 2022年
-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引起深静脉瓣膜破坏、血管闭塞所导致的继发性下肢慢性静脉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下肢肿胀、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及下肢慢性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TS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近年来,随着对下肢深静脉PTS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腔内治疗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下肢深静脉PTS的治疗方式亦在不断优化。相较于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腔内治疗具有微创、高效等优势。腔内治疗的目的是开通阻塞的髂股静脉,降低静脉高压,缓解下肢症状,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导管接触性溶栓(CDT)、髂静脉支架植入术等多种技术。本文就下肢深静脉PTS的腔内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 王晓天焦健张邓彭剑波
- 关键词:下肢血栓后综合征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
-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和系统性防治理念被引量:4
- 2022年
-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高,通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足靴区色素沉着、间歇性跛行、静脉曲张、淤积性皮炎甚至慢性溃疡形成,而溃疡经久不愈会导致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残疾甚至高位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深静脉PTS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重视建立全程性系统防治理念,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于血栓急性期最大程度地进行血栓清除与管腔重塑,给予足量的抗凝药物治疗,辅以压力治疗、功能锻炼及抗炎药物治疗等,术后严密监测,慢性期联合运用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等手段,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实际需求。
- 张蕴鑫陈小丫汤迎磊刘佳刘建龙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
- 马栗种子提取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马栗种子提取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静脉回流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凝药物治疗和穿弹力袜,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抗凝药物治疗和穿弹力袜的基础上加服马栗种子提取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illalta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胃肠道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illalt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Villalt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试验组有明显治疗效果的患者分别为43例、50例、50例。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药物治疗联合穿弹力袜的基础上加服马栗种子提取物对下肢深静脉PTS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下肢深静脉PTS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黄其俊李涛杨静郭娟娟蒋毛毛林环杨红伟林晓东朱国献
- 关键词:马栗种子提取物血栓后综合征静脉回流障碍抗凝治疗临床疗效
- 静脉管壁重塑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最棘手的长期并发症。许多学者认为,静脉管壁重塑在PTS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从DVT形成后的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成分、分子成分3个方面对目前的PTS静脉管壁重塑机制进行综述。
- 张琳杰王鹏辉杨成昊崔超毅陆信武殷敏毅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血管重塑细胞外基质
-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中静脉支架的中期通畅率及高危因素回归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索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患者中静脉支架的中期通畅率及高危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就诊的124例PTS患者随访2年,所有患者均接受髂股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术后根据指南行规范抗凝治疗。最终纳入102例PTS患者,统计术后支架通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支架通畅率的高危因素。结果植入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可临床缓解率93.1%。随访2年静脉支架通畅率为85.3%。肥胖(OR=1.999,95%CI:1.145~3.489)、未规范抗血小板治疗(OR=0.050,95%CI:0.003~0.932)、长段支架(OR=41.033,95%CI:1.346~1250.940)和未予弹力袜支持治疗(OR=0.018,95%CI:0.001~0.622)是影响PTS患者术后支架通畅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静脉支架植入是治疗下肢PTS的有效治疗措施,术中采用短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弹力袜支持以及肥胖患者术后2年内减肥,可增加支架中期通畅率。
- 汪涛范隆华刘坚军李旭陶悦王晓俊黎力梦董智慧
- 关键词:通畅率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