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6篇“ 法道“的相关文章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风景园林中的师法自然观
- 2024年
- 中国风景园林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师法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山水、地、天、道、元气、宇宙诸多概念表达出多维度的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系统论述从人到自然之间诸多层次的师法关系。中国风景园林则在从人到自然的多层次关系中,通过自然崇拜、君子比德、模山范水、人做天开、宇宙浓缩等诸多形式最终落脚到师法自然,这就使得中国风景园林形成了“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认识方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价值取向、阴阳和谐山水格局的空间营造手法,以及自然而然的宇宙再现。中国风景园林能艺术地凝练出有形自然、无形自然、万物演化规律的自然和体现宇宙法则的自然,师法自然观在其衍化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 李金路欧阳高奇
- 关键词:风景园林师法自然
- 陈柱《老子韩氏说》:以韩解老,法道互补——“北流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研究”之二
- 2023年
- 历代学者对老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就《老子》文本本身的研究,民国时期国学大家陈柱的《老子韩氏说》将《韩非子》解老、喻老篇以及体现老子思想影响的篇章中的释老观点分列于《老子》八十一章之下,陈柱的观点则以“柱按”的形式列于每章章末,或究其流变、或评其得失,均有独到之处。其以韩解老、古今互鉴、反观对照的研究方法具有开创性价值,通过老、韩对比探究老学深刻文化内涵的同时将老学研究引向深入。
- 郭玉贤
-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新释被引量:1
- 2023年
- 《老子》第二十五章经文是从对“道”之体用与“名”之论述展开的,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也应以此为前提。“道”与“人、地、天”之异同,始由“名”言:就“有名”而论,“四大”并称皆“强名”为之,在显扬“王”与“天、地、道”之同“大”的“有名”性,是在“生而不有”“长而不宰”的生成论上言玄德之用;就“无名”而论,“道”与“人、地、天、自然”并举于“法”,乃在突显“道”之恒有、常久,于本体论上言“四大”之玄同。故道之体用在“名”上得以贯通。经文之“法”,当训作“象”,相似、相像之谓,体现“四大”之“同然性”与“差异性”的矛盾。“自然”,既是对“道”之存在、生成、运动的本然呈现的再解释,也是对“四大”之“玄同”的追究。先言“法地”,再及“法天”“法道”,是老子用“遮蔽法”凸出“地”与“道”之地位,进以掩盖传统“天”之光芒,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子政治哲学的主要精神导源于大庭氏、黄帝等先王的“法地”之德。
- 辜天平
- 关键词:玄同
- 观天法道 立德安民 中国道教协会第十五届玄门讲经活动在晋举行
- 2023年
- 2023年8月7日至9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十五届玄门讲经活动在山西太原举行。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山西省道教协会协办,太原市道教协会、万柏林区道教协会和万柏林区居贤观道院共同承办。本次活动包括开幕式、示范讲经、道长讲经、抄经作品展、闭幕式等内容。
- 武则宇
- 关键词:讲经道长道院安民
- 战国中晚期法道两家对“忠”德的反思——以《慎子》《韩非子》《庄子》为核心
- 2022年
- “忠”是“臣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的一段时期内,以《慎子》《韩非子》《庄子》为代表,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对于“忠”这一德目的反思现象。《慎子》一派从功利主义角度衡量作为“臣德”的“忠”所产生的政治效果,认为“忠”作为臣下的德行,不能必然地造成理想的政治效果,这种理想政治需要借助于某种制度而由君臣共同完成。《韩非子》从君主利益角度出发,在“趋利避害”的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刑”“德”两种手段对臣加以操纵利用,以此根本取代“忠”德的作用。《庄子》对于“忠”德的论述基于个体论的视角,它批判对“忠”德的造作和利用,试图使“忠”德回归为人天然的情感。
- 郑博思
- 关键词:忠臣慎到庄子
- “法道”与“本心”——论中国书法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
- 2021年
- 中国书法玄妙精神的探讨完成于晋唐之间,其中,承载儒家和道家思想精华、贯通艺术活动主客二端、具备形而上意蕴的"道心"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有"法道"与"本心"两个彼此关联的路径,其内涵关涉先秦和汉唐礼乐文化中的时间次序和节律、空间布局和等差、人事秩序和情理法度,以此架构了中国书法的哲学意蕴,使之具备通玄达微的可能。
- 言恭达
- 关键词:中国书法法道本心
- 理代气兴:汉代初年的儒道、法道之争
- 2019年
- 河上公以道家无名思想结合孟子气论,形成了儒道派哲学。韩非以道家无欲思想变荀子礼乐为理法,形成了法道派哲学。秦用法道,暴政虐民;汉用儒道,与民休息。儒道、法道之争,本质上是理气之争与君权民本之争,这构成汉初系列历史事件的哲学动因。窦婴与田蚡斗争失败,则标志儒道派政治上的崩溃。董仲舒虽试图在君主专制之下最大限度保留儒家民本思想,却又以理代气,最终使儒道派哲学消亡。此后的汉代思想斗争就由儒道、法道之争转入汉代新儒家内部的王霸义利之争,君民博弈的天秤也日益向君主一方倾斜。
- 张可越
- 关键词:法家道家
- 探析颜真卿行书对明代书法道统理念的影响
- 2018年
- 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在理学影响下,对道统学说的尊崇也影响到了书学体系,时人将王羲之奉为书坛正统,与孔子之于儒家地位一般。纵观明代书论能够发现,明代对于王羲之的推崇比元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大环境下,颜真卿仅仅只为书坛主流的一个分支,是以王羲之为主流的书坛分支派系,因此在关注度及影响上并没有十分突出。除此之外颜真卿与王羲之的书风有较大的差距,在以王羲之书风为主流的明代,颜真卿的不同书风也成为当时一些文人批判的对象。而明末董其昌在道统理念中则以其独特的方式将颜真卿的行书传承下来。
- 李浩溦
- 关键词:颜真卿道统明代
- 秦汉之际法道二家的“无为而治”理念与政治分工的实效性新探
- 2017年
- 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之后,不论是重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还是强调"道生法"的黄老道家,都成为各自历史时期的官方统治思想。二家学说虽有不同,但都提倡"无为而治"中所体现的"君臣不同道",即"君无为而臣有为"这一政治分工理念,因而在中央集权制度框架内,本应对于君权的限制、贤才的重视、治理国家的成本操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政治实效性。但从史实效果来看,秦帝国的二世而亡说明秦朝君臣并没有实践法家学说关于这种分工的合理性政治构建,而汉初"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却反映出汉代君臣在黄老"无为而治"的分工模式下产生的理想效果。政治理论的意义不仅在其创新点上,更需要体现在其政治实效性上,因而这种"无为而治"的分工理念为我们今天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
- 何大海
- 关键词:法家黄老道家实效性
- 道法自然天法道 何新品《老子》
- 本书是何新先生品《老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
- 何新著
- 关键词:《道德经》道家
相关作者
- 董法道

- 作品数:4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传动系统 传动 静不定 离合装置 定尺剪
- 董法道

- 作品数:1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
- 研究主题:济钢
- 吴律

- 作品数:45被引量:23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地震勘探 地震波 井间地震 地震偏移 层析成像
- 许琨

- 作品数:3被引量:3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插值 法道 空间域 地震勘探 射线追踪
- 屈振辉

- 作品数:181被引量:253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南女子学院
- 研究主题:环境伦理 环境法 生态 生态文明 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