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篇“ 母婴配对“的相关文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生儿防盗与母婴配对管理系统的研究
2020年
运用射频识别(RFID)有源测温标签(Tag)实时监控,实现对新生儿信息的即时与准确采集,同时标签将ID和所采集的信息通过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发射出去,在有效范围内会立即被RFID卡片阅读机(Reader)读取,然后由这个中心节点统一将Tag信息传送至多功能网络服务器,并送至软件系统中进行处理,其显示新生儿生命安全、体温、位置以及各种警报状态。该功能实现了对产科及新生儿科情况的宏观管理,便于管理者实时了解新生儿的状况,统筹安排医疗工作。
赵晓婧
关键词:体温监测射频识别物联网
天津市<8月龄婴儿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母婴配对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8月龄婴儿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母传抗体水平,探讨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MR)免疫策略。方法 2015-2016年在天津市抽取4个区采集〈8月龄婴儿及其母亲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风疹和流腮IgG抗体,分析婴儿母传抗体水平。结果共采集〈8月龄婴儿血清206份,麻疹、风疹、流腮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0.00%、45.63%、62.62%(χ2=12.57,P=0.002),抗体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230.98m IU/ml、15.22IU/ml、179.02U/ml。206名配对母亲年龄中位数为27岁(19-42岁),麻疹、风疹、流腮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72%、87.86%和91.26%(χ2=3.01,P=0.2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月龄婴儿与〈1月龄婴儿相比的麻疹、风疹、流腮易感性OR(95%CI)分别为15.16(4.46-51.45)、5.28(1.79-15.54)、1.82(0.64-5.14)。结论天津市育龄期女性麻疹和风疹抗体主要源于疫苗接种,婴儿母传抗体维持时间短;流腮抗体主要源于自然感染,婴儿母传抗体维持时间较长,8月龄接种MMR可能影响流腮免疫效果。
丁亚兴刘杨郝宝云刘晓川李国红时同鑫陈伟高志刚张颖
关键词: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母传抗体
深圳市罗湖区109对母婴配对麻疹母传抗体水平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了解孕妇及其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探讨新生儿与孕母麻疹抗体水平的关系以及新生儿抗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控制小月龄儿童发病提供建议。方法2013—2015年间,采集罗湖区109名孕妇产前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带血、新生儿3月龄87例、5月龄79例、7月龄63例静脉血,使用ELISA方法进行麻疹IgG检测。结果新生儿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四肥)1001.39mlU/ml,是母血抗体浓度(646.28mlU/m1)的1.55倍(t配对=9.368,P〈0.001)。3、5、7月龄时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下降到161.63、125.61、112.91mlU/ml。母血抗体阳性率(85.3%)和保护率(45.0%)均低于脐带血(χ2=39.176、35.821,P〈0.001),出生后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均逐月下降(趋势检验,χ2阳性率=115.618,P〈0.001;χ2保护率=109.441,P〈0.001)。64.22%的对子,母血和脐血抗体在同一浓度水平。母血抗体对数浓度和脐带血、3、5、7月龄血抗体对数浓度均呈正相关(r1=0.897,t=20.942,P〈0.001;r2=0.768,t=11.045,P〈0.001;r3=0.574,t=6.154,P〈0.001;r4=0.257,t=2.074,P=0.042)。结论新生儿出生后麻疹抗体衰减,而母亲抗体水平决定着新生儿的抗体水平,当前开展针对育龄妇女的麻疹疫苗接种,通过提高母亲抗体水平继而提高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是控制小月龄婴儿罹患麻疹的重要途径。
马茂刘卫民杨洁林喜乐付丹凤何莲娇
关键词:麻疹母传抗体预防接种
预注册RFID母婴配对标签套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注册RFID母婴配对标签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第一卡口、第二卡口、第三卡口、第四卡口、第五卡口、第六卡口,第一卡口与第二卡口之间设有母亲腕带标签,第三卡口与第四卡口之间设有婴儿腕带标...
梁瑛
文献传递
联合免疫失败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突变的母婴配对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在当前联合免疫方案下,发生乙肝母婴传播免疫预防失败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选择15例分娩免疫失败婴儿的孕妇及其联合免疫前的新生儿和免疫后的7月龄婴儿,将母亲、新生儿和婴儿分别配对,对其外周血中HBV的S基因(包括前S和S)分2个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对比母亲、新生儿及婴儿3组间HBV基因型、前S和S基因突变率及突变位点的不同。结果:(1)新生儿和婴儿体内HBV的基因型与母亲完全相同。(2)3组2个片段的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源树簇集分析中,母亲与所分娩的新生儿和婴儿体内HBV均形成各自独立的簇集。(3)突变位点:母亲-新生儿(13对):7例新生儿与母亲体内的HBV存在不同的突变位点(共15个位点);新生儿-婴儿(13对):3例婴儿与新生儿体内的HBV存在不同的突变位点,即nt273A→A/G、nt512C→C/T和nt1139C→A(共3个位点),前2个位于S区的"a"决定簇之外,后1个则在与X编码框重叠的区域;婴儿-母亲(15对):有9例婴儿与母亲体内的HBV存在不同的突变位点(共25个位点),但仅1例是母亲、新生儿和免疫后婴儿均存在不同的突变位点。结论:(1)新生儿及免疫后婴儿体内的HBV均源自于母亲;(2)HBV的S基因在联合免疫前和免疫后均可发生突变,主要发生在联合免疫前,是否与免疫失败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张培珍尹玉竹邓妮周瑾侯红瑛
关键词:突变
母婴配对及小月龄婴儿风疹母传抗体消长研究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了解小月龄婴儿风疹抗体水平及母婴风疹抗体的关系,为制订风疹减毒活疫苗(Rubella Attenuated Live Vaccine,RubV)免疫策略及预防控制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在浙江省宁波市、山东省济南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选取0、3、6、8、9月龄未患过风疹的本地常住婴儿及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风疹IgG抗体。结果0、3、6、8、9月龄婴儿风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4.4%、14.9%、3.3%、4.6%、15.0%,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分别为34.06、5.42、1.48、1.10、1.83IU/ml(国际单位/亳升),母亲的抗体阳性率为71.1%,GMC为30.96IU/ml;母婴风疹抗体的相关系数为0.658。结论婴儿风疹母传抗体随月龄增长而下降,6、8月龄婴儿风疹抗体几乎无保护作用。
马瑞许国章马超安志杰徐宏杰马衍辉边国林董红军李岩胡风霞周绍英梁英刘岚铮怀清杰韩秀云倪红霞李黎
关键词:风疹母传抗体婴儿免疫策略
985例母婴配对的乙肝病毒检测结果
2008年
目的通过对安乡县1996-2006年间的985例产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带血进行了HBV检测,了解乙型肝炎垂直传播的现状。方法将我院985例产妇及其新生儿作母婴配对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检测,抽取产妇产前静脉血及新生儿脐带血3ml,采用ELISA法检测HBV及其抗体。结果在985例产妇中,HBV阳性患者496例,占50.41%,其中HBsAg阳性者93例,占9.43%;在对应的985例脐带血中,HBV阳性患者488例,阳性率为49.59%,其中男婴271例,女婴218例,新生儿HBsAg阳性者9例,占0.91%。318例剖宫产患者HBV阳性146例,阳性率为45.77%,与其配对的脐带血HBV阳性143例,阳性相符率44.83%;阴道分娩产妇HBV阳性351例,阳性率为52.62%,与其配对的脐带血HBV阳性346例,阳性相符率51.87%。结论胎盘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它可以阻止部分HBV病毒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虽然抗-HBV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不一定会导致乙肝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为乙肝传播的途径之一,应通过被动免疫及胎儿主动免疫减少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
潘智鸣张修明
关键词: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母婴传播
中国三城市麻疹母婴配对及小月龄母传抗体水平消长研究被引量:33
2008年
目的了解宁波市、哈尔滨市和济南市小月龄婴儿麻疹年龄构成变化及母传抗体衰减情况。方法收集2004-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并分析;同时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进行麻疹母传抗体研究。结果三城市麻疹病例主要发生在〈1岁婴儿中,且〈1岁组麻疹年龄发病率最高;三城市婴儿麻疹病例构成中均以5~8月龄为主。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9.3%,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738.93;6月龄和8月龄抗体阳性率分别只有6.9%和6.7%,GMRT分别为6.89和3.69;0~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阳性率随着月龄的增长呈趋势性下降;母亲的抗体阳性率为84.3%,GMRT为516.94,母亲麻疹抗体主要以低、中水平为主,分别占50.4%和30.3%;母婴麻疹抗体相关系数为0.840。结论麻疹母传抗体下降,6月龄和8月龄婴儿抗体阳性率较低,几乎无保护作用。
许国章马瑞徐宏杰马衍辉董红军李岩胡风霞倪红霞边国林梁英刘岚铮周绍英怀清杰韩秀云
关键词:麻疹婴儿母传抗体
母婴配对及不同月龄婴儿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分析被引量:58
2007年
目的为研究母婴麻疹抗体水平的关系及6月龄和8月龄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V)的血清学免疫效果。方法开展母婴配对及不同月龄婴儿MV免疫后麻疹抗体水平研究。2003-2005年在徐州市和盐城市,采集到174对母亲、出生婴儿和3月龄婴儿的配对齐全者血清,及97名6月龄、62名8月龄婴儿的免疫前、后的血清,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麻疹HI抗体。结果①母亲与出生婴儿、出生婴儿与3月龄婴儿、3月龄婴儿与6月龄婴儿抗体滴度之间均有相关性,随着母亲抗体水平变化,婴儿抗体水平相应变化。②婴儿母传麻疹抗体随着月龄增加而下降,到6月龄时大部分婴儿抗体已降到低滴度,达不到保护抗体水平;8月龄时抗体水平基本消失。③97名6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1.34%,免疫后为97.94%;HI抗体总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4.22。62名8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61%,免疫后为100.00%;HI抗体总GMT为1:54.12。两组婴儿免疫前HI抗体总GMT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0.521,P〉0.05);免疫后1个月的抗体GMT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8.348,Pd0.001)。结论婴儿在8月龄时的免疫效果要明显好于6月龄,但在必要时对6月龄婴儿实行初免以提高保护率,同时开展6月龄和8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中和抗体水平的研究,以探讨最佳初免月龄。
还锡萍陶红陆培善毕诚马福宝汪华郑春早周长月
关键词:母婴配对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986例母婴配对检测HBV的临床调查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了解在大庆局部地区乙型肝炎垂直传播的现状。方法:将我院986例产妇及其新生儿作母婴配对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检测。抽取产妇产前静脉血及新生儿脐带血3ml,采用ELISA法检测HBV及其抗体。结果:在986例产妇中,HBV阳性患者497例,占50.41%,其中HbsAg阳性者93例,占9.43%;在对应的986例脐带血中,HBV阳性患者489例,阳性率为49.59%,其中男婴271例,女婴218例,新生儿HbsAg阳性者9例,占0.91%。319例剖宫产患者HBV阳性146例,阳性率为45.77%,与其配对的脐带血HBV阳性143例,阳性相符率44.83%;阴道分娩产妇HBV阳性351例,阳性率为52.62%,与其配对的脐带血HBV阳性346例,阳性相符率51.87%。结论:胎盘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它可以阻止部分HBV病毒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但不能阻止HBV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因此胎盘垂直传播为母婴之间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而HBV阳性率与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性别无相关性。
姜雅萍李明勋宋一丽
关键词: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母婴传播

相关作者

周绍英
作品数:39被引量:470H指数:13
供职机构: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麻疹 母传抗体 月龄 婴儿 乙型病毒性肝炎
怀清杰
作品数:23被引量:213H指数:6
供职机构: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母传抗体 月龄 EV71
边国林
作品数:70被引量:678H指数:14
供职机构: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麻疹 母传抗体 流行病学 月龄 婴儿
刘岚铮
作品数:211被引量:767H指数:14
供职机构: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手足口病 食品 微生物 流行病学 微波消解
许国章
作品数:475被引量:3,082H指数:25
供职机构: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 艾滋病 水痘 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