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首次更换敷料时间对置管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于南方医院赣州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置管术的19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0)、B组(n=66)与C组(n=70)。A组、B组、C组分别于PICC置管后1、3、7 d行首次敷料更换,比较3组置管情况、穿刺点再出血情况、导管出口部位感染发生情况及表皮撕脱情况。结果3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导管出口部位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穿刺点再出血、敷料覆盖处表皮撕脱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穿刺点再出血、敷料覆盖处表皮撕脱发生率随更换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住院新生儿,在提高其PICC置管安全性的同时适当延长置管处敷料首次更换时间,可减少对新生儿皮肤的损伤,有利于其身体机能的恢复。
目的探讨不同敷料更换方法对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并发症的影响,为选择适合新生儿的敷料更换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2016年9月—2018年10月PICC置管的203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敷料更换按照《实用新生儿护理学》中导管置管处PICC敷料更换方法,进行敷料更换,试验组敷料更换方法在原敷料更换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良,使用改良后更换敷料方法进行敷料更换,比较两种敷料更换方法对早产儿PICC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穿刺口感染率(1.031%)、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率(3.093%)、导管移位和脱出发生率(4.12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敷料更换方法比传统的敷料更换方法更安全、有效,改良后敷料更换方法能较好地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