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14篇“ 晚中生代-新生代“的相关文章
- 西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被引量:2
- 2024年
- 晚中生代以来,东亚大陆处于太平洋和特提斯构造域多向汇聚的叠加区域,其陆内变形过程与陆缘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紧密相连.西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大陆中部,是理解东亚大陆内部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区域.在对西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新生代陆内构造格架划分和主要构造形迹及其运动学特征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应力反演理论和方法,在露头尺度获取了1215组断层滑动矢量数据,共划分出四期古构造应力场序列,整体表现为最大主应力方向顺时针旋转的过程,表明西秦岭陆内变形受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逐渐减弱,而相应受特提斯构造域的作用逐渐增强.西秦岭早白垩世以NW-SE向伸展应力场为主(D1,约145~105 Ma),造山带内部发育一系列断陷盆地,这与东亚同汇聚背景下的造山带伸展构造作用息息相关.之后,西秦岭以N-S向伸展与EW向弱挤压共存的应力场为主(D2,约105~65 Ma),造山带内部的构造变形幅度较弱,西秦岭向着稳定的克拉通方向逐渐发展,同时广泛的剥蚀作用使得区域开始形成准平原化的地貌.继而,西秦岭逐渐受NW-SE向和N-S向叠加的挤压应力场所影响(D3,约50~30 Ma),导致全区以广泛的收缩构造变形为主,揭示出区域受到太平洋和特提斯构造域多向汇聚作用的共同影响.最后,西秦岭以NE-SW向挤压应力为主(D4,约22~5 Ma),区域新生代盆地整体抬升,缺乏显著的收缩构造变形,这是由于青藏高原侧向生长导致高原中部至西秦岭的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挤出的构造作用所致.这种“伸展垮塌-剥蚀夷平-活化隆升”是陆内造山带受多个构造域控制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陆内变形总是受控于最为活动的构造域,其转变过程是渐变的.
- 张逸鹏张培震王岳军许斌斌王伟涛
- 关键词:中央造山带西秦岭造山带陆内变形古构造应力场
- 晚中生代-新生代亚洲砂岩型铀矿幕式大爆发被引量:1
- 2023年
- 砂岩型铀矿床是全球最重要的铀供给源,但尚不清楚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为什么非随机分布.一般认为,砂岩型铀矿床是由砂岩中的地下水循环而形成.地下水通常来源于区域性降水,具有氧化性特征,表明区域气候可能在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此外,地下水循环受盆地演化的影响,这意味着区域构造运动也可能控制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本文汇编了亚洲的砂岩型铀矿床,系统梳理了已经报道的砂岩型铀矿床年龄数据,并将其与主要砂岩型铀矿集区的隆升历史及亚洲晚中生代-新生代气候演化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外乌拉尔地区的一些砂岩型铀矿床外,亚洲大多数砂岩型铀矿床形成于晚白垩世至第四纪,可分为三个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80~50Ma;第一阶段)、渐新世-中新世中期(25~17Ma;第二阶段)和中新世晚期-现在(8~0Ma;第三阶段).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亚洲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温室气候阶段湿度增加和亚洲季风强度加剧有密切关系.
- 张闯
- 关键词:砂岩型铀矿床亚洲季风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盆山转换及构造-沉积响应被引量:1
- 2023年
- 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一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自晚中生代以来长期处于多个板块汇聚的中心,在盆地不同构造部位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构造叠加作用和盆山结构的变化。因此准确厘定和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期次、变形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是理解东亚地区多板块汇聚的一把关键钥匙,同时也有助于认识盆地内部沉积矿产的关键控矿要素。文章通过解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以来的盆-山结构、构造-地层特征、变形和断层的演化序列,结合前人的盆山隆升史和区域动力背景研究成果,系统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的盆山演化过程和相应的构造-沉积响应。研究认为早白垩世末—古近纪,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夷平阶段,与盆缘具有不同的隆升过程,直至30 Ma以来盆地内部才发生强烈的垂直隆升剥露事件。盆地西南部大量切穿下白垩统的走滑断层为中新世-更新世早期北西向左旋走滑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走滑断层组合,是青藏高原向东北扩展过程中贯入到相对刚性盆地内部的弱应变响应。
- 刘持恒贺锋李子颖吴玉李西得武正乾王晓鹏刘坤鹏张字龙邱林飞李元昊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断层低温热年代学
-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凉山构造带晚中生代-新生代变形-隆升过程及其机制
-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凉山构造带地处滨西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交接转换的位置,是揭示华南板块向西扩展和青藏高原向东生长的理想场所。然而,针对大凉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和隆升-剥露过程尚缺乏系统且详细的研究。本论文以大...
- 童馗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低温热年代学晚中生代-新生代
- 抚州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形成背景及地质意义被引量:3
- 2021年
- 抚州盆地是叠加在赣杭构造带上的一个NE向晚白垩世‒古近纪陆相断陷盆地。通过对盆地内不同产状与运动学性质的小型断裂、节理和褶皱的构造解析,识别出三期构造应力场,并结合中新生代中国东部构造演化背景,厘定盆地构造变形序列及其动力学背景:第一期NW-SE向引张为成盆期同构造伸展,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的板片后撤引发的弧后扩张作用有关;第二期NNW-近SN向挤压控制了新余组的沉积,可能与古近纪早期印度板块北向运移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作用有关;第三期NE-SW向挤压事件可能与赣江断裂带右行走滑所派生的局部挤压应力场有关,其动力背景可能为古近纪中晚期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碰撞引发青藏高原物质向东逃逸。综合前人研究资料,推断相山铀矿田内的NE向邹家山‒石洞断裂并非导矿、容矿构造,可能形成于古近纪早期的NNW-近SN向挤压作用,属成矿后构造。相山地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的快速隆升及东西部的差异隆升是这一时期以断陷红盆为标志的地壳伸展与重力均衡调整作用的结果,抚州盆地现今的展布格局可能为晚期NE向构造挤压导致的地块差异隆升剥蚀所控制。
- 曾广乾陈柏林申景辉高允
- 关键词: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铀成矿
- 哥伦比亚普图马约次盆晚中生代—新生代古今大地热流值
- 2020年
- 普图马约次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其大地热流史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利用地质背景约束、古温标正演约束等多种方法,系统地确定了普图马约次盆自白垩纪以来各时期的大地热流值:白垩纪大地热流值为64 mW/m^2;古新世大地热流值为95 mW/m^2;渐新世末期大地热流值为38 mW/m^2;上新世大地热流值处于120~190.00 mW/m^2之间,平均155.00 mW/m^2,且具有由东到西大地热流值增加的特征;今大地热流值为55 mW/m^2。
- 孟庆强宋立军袁炳强
- 关键词:晚中生代新生代大地热流
- 河西走廊北缘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演化
- 青藏高原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形成,并且随着两大板块碰撞的持续,青藏高原还在不断的生长之中,尤其是其东北缘,还处在最新的活动之中。但是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起于何时以及其现今边界位于何处的问题,目前还存有争论。河...
- 张北航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晚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古地磁研究及构造意义
- 本论文选择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侏罗纪-古近纪陆相沉积红层和川滇地块内部金沙江畔堰塞湖相沉积地层分别开展系统的构造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以此来探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的运动学规律和动力学机制。...
- 王恒
- 关键词:川滇地块区域构造演化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
- 文献传递
- 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一新生代伸展和走滑构造及深部背景被引量:53
- 2015年
-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在早白垩世被动裂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主动裂陷盆地,走滑作用贯穿始终,特别是在兰聊-盐山断层以东,使这个裂陷盆地具有鲜明的走滑特征。伸展和走滑作用此消彼长,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相互叠加、转换,垂向上相互叠置、交切,并由此导致变换带的产生。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和速度变化、后撤以及板片窗效应、中始新世印欧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幔上涌是控制盆地形成的深部背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强烈的左行走滑、古新世-早始新世弱的左行走滑以及中始新世后的右行走滑活动也深刻地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发育,盆地内晚中生代-新生代的伸展和走滑构造的演化则是其浅部响应,并由此控制着岩浆活动以及油气生成、运聚和分布的时空迁移。
- 李理赵利刘海剑房贤云
- 关键词:晚中生代-新生代渤海湾盆地
- 东北亚晚中生代—新生代北东向断裂和盆地发育被引量:16
- 2014年
- 东北亚地区的北东向构造在晚中生代—新生代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壮大3个阶段。晚侏罗世它作为新生构造出现但表现形式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因地而异:蒙古东部受制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北东向的宗莫德段)的坍塌而出现一组北东向的伸展盆地;大兴安岭(含塔木察格)地区发生陆内的热造山作用,是对东亚大陆边缘区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和长乐—南澳断裂带形成并沿之发生移置地体斜向汇聚—剪切造山作用的响应。早白垩世在蒙古东部—中国北部出现一组北东向张扭盆地且有共同的成盆动力学背景。晚白垩世早—中期大兴安岭和海拉尔—塔木察格地区隆起,出现"两坳夹一隆"的格局。随新近纪陆内地区进一步伸展,蒙古东部和中国北部的白垩纪盆地均被更新世的坳陷上叠且面积扩大;蒙古中北部地区有北东向正断层形成并控制了地堑发育和玄武岩喷发,表征了北东向构造向西扩大。
- 吴根耀曹瑞成蒙启安朱德丰李强
- 关键词:盆地发育
相关作者
- 谢昕

- 作品数:8被引量:250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中国东南部 玄武岩 晚中生代 构造环境 新生代玄武岩
- 时秀朋

- 作品数:27被引量:17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
- 研究主题:鲁西隆起 晚中生代以来 晚中生代 新生代 渤海湾盆地
- 李理

- 作品数:66被引量:546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新生代 渤海湾盆地 鲁西隆起 晚中生代 滑脱构造
- 张辉煌

- 作品数:7被引量:20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玄武岩 岩石圈演化 晚中生代-新生代 地球化学特征 火山作用
- 郭进京

- 作品数:85被引量:647H指数:15
- 供职机构:天津城建大学地质与测绘学院
- 研究主题:西秦岭 西秦岭北缘 地质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缘 秦岭造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