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3篇“ 显性脊柱裂“的相关文章
- 重组慢病毒介导STAT3过表达质粒转染促进显性脊柱裂胎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观察重组慢病毒介导STAT3过表达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后,对显性脊柱裂胎鼠脊髓组织神经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方法:给予维甲酸致畸建立显性脊柱裂胎鼠模型,利用显微外科注射技术对胎鼠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空白对照组(12例),阴性对照组(10例)和实验组(11例),采用CCK-8,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手段,测定干细胞增殖活性的OD值及每组STAT3,pSTAT3,神经标记物(GFAP,NSE,NF和Nestin)和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8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干细胞移植后通过CCK-8检测实验组在第8小时OD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检测后的OD值高峰时间和峰值未见统计学差异。经过基因和蛋白双验证,实验组pSTAT3,GFAP,NSE,NF和Nest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而STAT3 mRNA在实验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中Caspase-8和Bcl-2在基因和蛋白两个层面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STAT3过表达质粒通过慢病毒介导的方法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提高其向神经细胞转化的效率,为显性脊柱裂的治疗提供新的种子细胞。
- 姜明宇任明永高莹吴楠于忠莹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性脊柱裂慢病毒转染
- 胚胎期宫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显性脊柱裂胎鼠脊髓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在神经管背腹轴模式的形成、细胞凋亡以及干细胞的分化和转化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BMP4基因转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是否能分泌一定水平的BMP4,使干细胞既能替代受损神经元,又具有重建侧支循环和神经保护作用,一直是未解决的热点问题。目的观察MSCs移植前后,显性脊柱裂胎鼠脊髓组织中BMP4表达情况。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购买Wistar实验大鼠50只(雄鼠8只,雌鼠42只),出生后10 d的Wistar大鼠5只留作干细胞来源。常规条件下饲养,午夜合笼,确认交配。利用致畸药物维甲酸建立显性脊柱裂胎鼠模型,利用显微外科注射技术对胎鼠进行MSCs移植治疗。将同一只孕鼠所孕的胎鼠分为维甲酸无畸形组(10只)、脊柱裂畸形组(12只)、维甲酸无畸形干细胞移植组(10只)、畸形干细胞移植组(10只)和畸形空白移植组(8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BMP4和拮抗剂Noggin mRNA表达情况。结果脊柱裂畸形组BMP4 mRNA表达水平高于维甲酸无畸形组,Noggin mRNA表达水平低于维甲酸无畸形组(P<0.05)。脊柱裂畸形组、畸形干细胞移植组和畸形空白移植组BMP4、Noggin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畸形干细胞移植组BMP4 mRNA表达水平高于脊柱裂畸形组和畸形空白移植组,Noggin mRNA表达水平低于脊柱裂畸形组和畸形空白移植组(P<0.05)。维甲酸无畸形组和维甲酸无畸形干细胞移植组BMP4、Noggin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4与先天性显性脊柱裂畸形的发病机制有关;在MSCs移植治疗先天性脊柱裂畸形过程中可能通过上调BMP4 mRNA的表达而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 姜明宇张剑白任明永刘海春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性脊柱裂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 显性脊柱裂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对比分析
- 2019年
- 目的探讨显性脊柱裂患儿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及临床表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6例显性脊柱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12例脂肪瘤型脊髓脊膜膨出、10例脊髓脊膜膨出、4例单纯脊膜膨出。术后随访3~22个月,对比手术前后泌尿系超声、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术前出现下尿路症状8例,未发现肾积水;术后出现下尿路症状9例,新发肾积水2例。术后最大膀胱测定容量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而膀胱顺应性、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时膀胱内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显性脊柱裂术前最常见的尿动力学改变为膀胱排空异常及膀胱顺应性降低;手术前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及短期临床表现改善不明显,需警惕远期并发症。
- 王苹谢向辉张潍平孙宁李明磊宋宏程焦丽丽
- 关键词:显性脊柱裂手术尿动力学神经源性膀胱下尿路功能
- 羊膜腔注射Ad-eGFP对显性脊柱裂胎鼠脊髓缺损区域转染效果的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对胚胎进行羊膜腔注射腺病毒空白载体(Ad-eGFP),观察腺病毒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在显性脊柱裂胎鼠组织的荧光分布位置以及对显性脊柱裂胚胎神经元相关标记物的影响,筛选显性脊柱裂进行基因治疗的载体。方法运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显性脊柱裂胎鼠模型,于胚胎发育第15天(E15)向羊膜腔内注射适量Ad-eGFP,在胚胎发育第20天(E20)剖腹取出胎鼠,体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体表GFP荧光表达情况。取新鲜脊髓组织,提取RNA,用Real-timePCR法检测脊髓组织神经元标记物相关基因mRNA表达变化。结果羊膜腔内注射Ad-eGFP的胎鼠,E20体视荧光显微镜下可见GFP荧光集中表达在胎鼠脊柱裂皮肤缺损区域以及脊柱中线处;同时与对照组相比,Ad-eGFP注射组脊髓组织中神经元标记物synapsin1、tau、tubulin的表达量虽然有所下调,但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羊膜腔注射的方法进行基因治疗,腺病毒载体主要表达在脊髓缺损区域,可以提高基因治疗的导入效率和靶向性。同时在本实验中并未发现腺病毒作为载体对神经元有显著影响。
- 张超楠马巍曹嵩颖魏晓伟顾卉罗文婷薛佳赵连帅黄天楚袁正伟
- 关键词:基因疗法显性脊柱裂羊膜腔穿刺术
- BMP4和拮抗剂Noggin在显性脊柱裂胎鼠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出生后第1天显性脊柱裂胎鼠脊髓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和其拮抗剂Noggin表达情况,探讨BMP4和拮抗剂Noggin在显性脊柱裂胎鼠畸形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利用致畸药物维甲酸(RA)建立显性脊柱裂胎鼠模型,取生后第1天给药无畸形组和给药畸形组胎鼠脊髓组织共79例,通过Western印迹和荧光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BMP4和拮抗剂Noggin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检测,维甲酸畸形组脊髓组织中BMP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维甲酸无畸形组(P<0.05),表明在显性脊柱裂畸形组中BMP4表达明显上调;而拮抗剂Noggin在畸形组脊髓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维甲酸无畸形组(P<0.05),表明在畸形组中Noggin表达明显下调,进一步证实了BMP4和拮抗剂Noggin与显性脊柱裂畸形凋亡发病机制有关。结论 BMP4和拮抗剂Noggin与显性脊柱裂胎鼠畸形凋亡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 姜明宇任明永刘海春徐向平
- 关键词:显性脊柱裂BMP4NOGGIN蛋白质印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反式维甲酸诱导显性脊柱裂胎鼠骶尾部神经前体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大鼠胚胎脊柱裂发生早期,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变化规律。方法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胚胎10天时,实验组1次性经胃管注入致畸量反式维甲酸诱导产生脊柱裂动物模型,对照组胃饲等量溶剂,分别在妊娠11、12、13天(E11,E12,E13)时剖宫取胚胎,一部分胚胎固定后进行全胚胎TUNEL染色观察其整体凋亡情况;另一部分胚胎常规制作石蜡切片,采用TUNEL切片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胚胎脊部神经管组织中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于多个发育部位明显增多,集中表现在颅面原基、颅部神经管的背外侧、骶尾部神经管的背部中线。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脊柱裂组胚胎畸形发生部位的神经前体细胞的凋亡率升高[E11(2.02±0.52)%与(0.57±0.23)%,E12(3.56±0.33)%与(0.93±0.14)%,E13(3.76±0.37)%与(1.24±0.21)%,P<0.001]。而细胞增殖降低[E11(65.17±2.30)%与(81.76±2.17)%,E12(63.97±3.03)%与(76.98±5.14)%,E13(56.86±2.80)%与(73.43±1.99)%,P<0.001]。结论反式维甲酸诱导的大鼠脊柱裂胚胎骶尾部神经管中神经前体细胞凋亡增多,而细胞增殖减少,这可能是脊柱裂胚胎神经元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 魏晓伟袁正伟
- 关键词:脊柱裂神经上皮细胞
- 三维及二维产前超声联合诊断胎儿显性脊柱裂的临床价值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三维及二维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显性脊柱裂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GE 730型超声诊断仪对胎儿进行畸形筛查,检出脊柱裂畸形后观察胎儿颅内结构以及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情况。结果 5000例孕妇检出胎儿显性脊柱裂畸形20例,该20例均经引产或生产后证实,20例胎儿显性脊柱裂畸形中,发生于骶尾部15例,胸椎部3例,颈椎部2例,其中15例合并羊水过多,10例合并脑积水,5例合并柠檬头,3例合并香蕉头,1例合并马蹄肾,1例合并单脐动脉,1例合并全前脑。结论三维超声可以对胎儿体表及体内结构进行重建,提高了直观、逼真的诊断依据,对二维超声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两者联合检查可提高检查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孙海琴翁细金
- 关键词:三维超声显性脊柱裂脊柱裂
- 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支架进行子宫内移植治疗先天性显性脊柱裂胎鼠的研究
- 前言: 先天性脊柱裂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中国的发病率要明显的高于西方国家。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先天性脊柱裂为多基因遗传病,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随着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脊柱裂可以在胎儿期被...
- 李孝帅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宫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显性脊柱裂胎鼠神经元重建的作用研究
- 2014年
- 目的胚胎期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stemcell,BMSCs)至先天性脊柱裂模型胎鼠脊髓中,观察其在显性脊柱裂胎鼠脊髓中存活及分化情况,并探讨其对脊髓神经元修复的治疗潜能。方法利用胎仔外科和显微注射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的BMSCs分别在胚胎第16、17和18天移植到83只脊柱裂和20只正常大鼠胚胎中(groupE16、E17andE18),胚胎20d的胎鼠脊髓被取出并固定。经冰冻切片后,计数eGFP阳性细胞数目,并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脊髓中eGFP阳性的BMSCs中神经干细胞(Nestin)、神经元(Neurofilament)和神经胶质细胞(GFAP)的分布与表达。结果本研究成功的将MSC在宫内移植入胎鼠体内,孕鼠的存活率为94%(81/86),胎鼠的存活率为78.1%(136/174);实验中孕16d的胎鼠存活率为75.8%(91/120)低于孕·17d的80.6%(25/31)和孕18d的87.O%(20/23)。计数脊髓中eGFP阳性细胞数,范围在166~735个/根,其中P0代MSCs存活率最低,为10.8%;P3~6代为22.6%、P10~14代为20.1%;P10~14代MSC在母鼠孕16d时移植得到最佳分化率;统计eGFP阳性细胞表达Nestin、Neurofilament和GFAP的阳性率分别为4%~5%、1%~2%和5%~7%。结论BMSCs移植到显性脊柱裂胎鼠脊髓中能够存活,并在脊髓中表达Nestin、Neurofilament和GFAP,提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可能。
- 马丽丽袁正伟蒋俊红陈海琛杨兆辉姜艳徐延波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分化
- 动态三维超声成像对胎儿显性脊柱裂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成像对胎儿显性脊柱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20例接受动态三维超声成像检查发现且经引产后确诊为显性脊柱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动态三维超声成像诊断胎儿显性脊柱裂的临床价值进行总结。结果 20例胎儿于产前被动态三维超声成像诊断为显性脊柱裂,3例病变部位位于颈椎,8例位于胸段脊柱,9例位于骶尾部。其中9例合并有脊膜膨出,11例合并脊髓脊膜膨出;5例合并脑积水;6例羊水正常,7例羊水过多,7例羊水过少。共17例患儿双顶径比正常值小五个百分位数,14例合并柠檬头,16例合并香蕉小脑,15例颅后窝池消失。患儿经引产后均确诊为显性脊柱裂,动态三维超声成像对胎儿显性脊柱裂诊断的准确性为100%。结论动态三维超声成像诊断胎儿显性脊柱裂的准确性高。
- 陈巧敏
- 关键词:显性脊柱裂胎儿
相关作者
- 袁正伟

- 作品数:162被引量:373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研究主题:神经管畸形 胎鼠 肛门直肠畸形 分子标志物 脊柱裂
- 姜明宇

- 作品数:14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显性脊柱裂 儿科学 见习教学 留学生 儿童
- 李慧

- 作品数:74被引量:25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研究主题:肺癌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D-二聚体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缺血发作
- 任明永

- 作品数:15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显性脊柱裂 儿科学 见习教学 留学生 支气管哮喘
- 苗佳宁

- 作品数:20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研究主题:动物 显性脊柱裂 胚胎期 肾上腺 神经母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