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2篇“ 文教事业“的相关文章
抗战时期日寇摧残中国文教事业
2023年
今年7月7日,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86周年纪念日。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日寇践踏中国国土、残害中国民众、掠夺中国资源,犯下了潘天罪行。其中,日军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也伸出了魔爪,蓄意炮击、轰炸、劫夺中国的大中小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研机构、文化出版单位和其他文化机构。中国的文教事业遭遇了前所未有之大灾难。日军对中国文教事业的摧残,暴露出其毁灭中国文化、摧垮中华民族精神的险恶用心。
柳蒲
关键词:文教事业文化教育事业全面侵华战争大灾难
17世纪以来中国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以沈光文、陈永华、连横为考察中心
2023年
如若寻根溯源,全方位考察中国台湾的历史与文化,便可知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万历年以来,日本“倭寇”乱事,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则因向外谋求发展而东来,致使中国台湾长期陷入黑暗时期。直到1652年,沈光文大力推动中华文化教育,在中国台湾文化教育史上被尊为“开台先师”。其后,陈永华的推广文教、兴建孔庙、宏扬儒学,使中国台湾文化教育逐步发扬光大,清代二百多年成为中国台湾历史上文风昌盛的时期。至清末连横集大成,不但诗赋文章俱有可观,并撰《台湾通史》一书,使中国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兴盛。
林佩芬
关键词:沈光文连横
宋庆龄支援抗日根据地的文教事业
2022年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相继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北公学等一系列高等学校,用以培养革命干部和人才。在这些机构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及时伸出援手,多次给予经费和物资支持。此外,保盟将这些机构的教育情况以及中国青年在陕北的生活介绍给国内外,许多青年正是受其影响来到延安,为抗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齐超儒
关键词:宋庆龄革命根据地文教事业陕北公学
论宗族士绅阶层对清代台湾文教事业发展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清朝统一台湾之后,随着福建籍移民的入台和开发,台湾的文教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除了官方主导之外,宗族制传统下形成的家族、乡族社会对推动文教事业的蓬勃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代表着家族势力与荣誉的"士绅"阶层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同样功不可没。他们配合政府积极捐资或自己兴建书院、学堂,大力发展乡学;还直接投身于教育、教导子弟,编纂方志。士绅对文教事业的重视不仅有利于家族长久稳定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促进儒学的传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认同具有深远的意义。
郑雨竹赖清颖
关键词:宗族士绅文教事业书院
郑兼才与嘉道时期的台湾文教事业——以《台湾县学教谕郑君墓志铭》为中心
2021年
郑兼才为清代嘉道时期的学官,他讲求实行,为精干之才,虽然是一个学官,但他因为倡修学宫、兴文重教、著书修志的实行,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他一生长期在闽台之间从事文化教育等工作,为嘉道时期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文章以墓志铭为中心,结合郑兼才著述及族谱等文本资料,就郑兼才的生平、家族世系及科举之路以及嘉道时期的台湾文教事业做一些探讨。
黄善哲
关键词:嘉道时期文教事业墓志铭
献身河南文教事业的张嘉谋先生
2021年
著名学者、教育家张嘉谋服膺辛亥革命,跟随时代进步;在学术上唯求其是,不惑旧学,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发掘殷墟,征集文献,终身致力于保护中原文化;引导培养董作宾等学者;以教书办学为毕生事业,克服诸多困难,建立学堂、职校等共17所;重视妇女教育;创建开封私立北仓女中(今河南大学附中),为抗战和新中国建设培养了许多妇女人才。他把一生献给了河南的文教事业
罗见今
关键词:教育家中原文化
刘绍宽与近代温州文教事业
作为清末民初浙南的地方教育家、学者,刘绍宽积极投身温州教育、文化事业,从而在浙江教育史、文化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奠定了其重要地位。  论文全面呈现了刘绍宽在教育、文化方面的作为。他自幼家贫,少时便勤学苦读,以读书入仕为...
贾健鹏
关键词:地方文化事业清末民初时期
文献传递
作为文教事业的新闻传播——以早期《人民日报》(1946-1948)为例
2019年
本文对早期《人民日报》(1946-1948)进行了解读,探索作为传播平台的《人民日报》,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区域治理中产生的巨大的信息集散和舆论引导作用。新闻传播的文教功能是早期《人民日报》的重要特征,其呈现方式是一个对解放区人民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媒体教育过程,这种媒体教育旨在培养基层百姓的自主性,赋予其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权力。作为'群众导师'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协同搭建了一个日常知识生产平台。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自下而上的参与互相促进的过程。
常志刚
关键词:文教事业新闻传播
归国留学生在20世纪50年代对新中国文教事业发展的贡献
201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归国留学生大多参与了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做出了成绩。在1955年首批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有37位留学出身,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在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前后,清华、北大、南开、复旦等著名高校的校长基本上有海外留学经历,大批留学归国学者在高校担任教师,推动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部分归国任教的学者不仅翻译了国外高校的教材,还尝试自主编写新中国早期的高等院校教材;少数归国留学生还力图传播西方社会科学,虽然受到当时教育模式的限制而未能坚持下去,但此举的开拓意义值得肯定。
张慕洋
关键词:留学生文教事业新中国
上海支援安徽文教事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戴健

相关作者

吴海波
作品数:206被引量:707H指数:14
供职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清代 私盐 大病保险 城乡居民 两淮盐商
尹万才
作品数:4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基督教 传教士 文化教育 文教事业 清末民初
周惊涛
作品数:6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
研究主题:明清时期 徽商 文教事业 清至民国 地方政府
何振一
作品数:121被引量:26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财政 财政改革 财政体制 财政职能 社会主义
王敏
作品数:27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研究主题:《汉语拼音方案》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部首 汉字部首 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