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篇“ 控尿机制“的相关文章
-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索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患者下尿路控制的大脑功能活动及其控尿机制
- 研究背景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手术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理想的尿路重建方式之一,尿路重建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术后能否达到满意的尿控状态,这一状态的实现主要基于下尿路尿动力学特征和神...
- 黄源兴
-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膀胱癌
- H反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膀胱充盈及控尿机制的神经功能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膀胱作为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具有储尿和排尿两大重要功能。调控这两大功能的神经传导通路非常复杂,涉及到大脑、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等多个层次,并由多种神经递质共同介导。在过去的20年里,电生理学技术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逐渐成为神经功能学领域内研究人类病理或生理状态的有力手段,利用这两项技术来记录和分析膀胱储尿排尿行为的大脑调控机制是可行的,两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控尿相关的神经通路和大脑区域的活动与特定功能之间的关系。本文就电生理学技术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方面,对膀胱及原位新膀胱的充盈和储尿控尿机制的神经功能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黄源兴刘春晓
- 关键词:膀胱H反射功能磁共振成像
- 胎儿和新生儿期的控尿机制发育
- 2014年
- 胎儿期和新生儿时期的控尿机制是泌尿系下尿路控尿功能发展的基础。目前有关这个阶段控尿机制发育的报道很少,国内有关胎儿期和新生儿时期的控尿方面的综述未见报道。现查阅了国内外人类和动物的控尿发育的研究报道,对胎儿和新生儿控尿机制发育首次进行了综述,为国内填补空白。
- 陈燕文建国
- 关键词:胎儿膀胱尿道排尿
- 女性尿道控尿机制的组织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女性尿道相关肌肉的形态、比例、分布和类型等,以明确女性控尿机制的组织学基础.方法:对10例女性尸体进行下尿路的组织切片检查,其中5例行纵切片、5例行横切片.切片均予HE染色、结缔组织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法)、肌肉染色(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法,PTAH)和神经组织染色(Bielschowsky改良法).结果:膀胱肌肉与尿道平滑肌相延续,尿道平滑肌仍分为内层纵形肌、中间的环形肌、外层的纵形肌;平滑肌在近端1/3丰富,向远端逐渐变薄,但仍然保持三层结构.横纹括约肌在尿道的内中1/3交界处出现并与平滑肌相互交错,至中1/3段尿道最厚,在远端1/3有肌纤维同时包饶阴道;整个横纹括约肌、尿道平滑肌与盆底其它肌肉没有联系,是一个独立的形态学单位.结论:女性控尿肌肉称为括约肌复合体,为独立的形态学单位,是女性控尿的主要组织学基础.
- 方克伟钱忠义郭萍杨达宽李泽惠徐鸿毅
- 关键词:女性尿道控尿组织学
- 女性新膀胱控尿机制研究进展
- 膀胱全切术应用于临床治疗膀胱癌已有百年历史。膀胱切除后尿流改道的方法很多,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而接近生理的尿流改道术是广大泌尿外科临床工作者努力探寻的方向。自1987年Autman开展女性原位尿流改道以来,随着对女性...
- 孙毅
- 关键词:尿流改道原位新膀胱控尿机制并发症
- 文献传递
- 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控尿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 2009年
- 目的探讨女性控尿解剖形态机制,并与女性原位尿流改道临床应用相结合,以进一步指导女性原位尿流改道的研究和临床推广工作。方法(1)对20具成人女性尸体进行盆丛及其分支,主要是尿道支、阴部神经及其尿道支的解剖。(2)解剖出完整的尿道及周围的肌肉等进行病理学HE染色、肌肉染色、结缔组织染色、银染等。(3)对20例正常控尿女性的下尿路、盆底的MRI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截位扫描,观察控尿有关的组织形态及其变化。(4)结合上述基础研究的结果,总结、分析40例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患者的控尿情况、并发症等临床问题。结果(1)盆丛分支有直肠丛、阴道丛、膀胱尿道丛,阴道丛分支到膀胱颈、尿道,在阴道、膀胱颈两侧走行,约在尿道的5、7点进入尿道;膀胱尿道丛量较少,紧帖盆侧壁几乎与尿道上缘平行走向尿道,距膀胱尿道连接部外约0.5~0.7cm,约在10~11、1~2点处进入尿道。阴部神经尿道支主要由其终末支发出,在耻骨联合下缘正对处的11、2点位置进入尿道。(2)病理结果表明,横纹肌主要位于尿道远端2/3,与盆底肌肉并不相连,主要包饶尿道,部分肌肉在远端还同时包饶阴道。对完整下尿路的大块组织切片HE染色、肌肉染色、结缔组织染色、银染等显示:神经分布在尿道的肌肉之间,横纹肌分布于尿道中外2/3的尿道,内中1/3交界处与平滑肌混杂存在,在外1/3有横纹肌包饶阴道。(3)MRI可清楚显示与控尿有关的盆底肌肉;正常控尿女性膀胱颈子宫口位于齿尾线以上。(4)上述基础研究与40例临床应用相结合表明,女性控尿主要由横纹括约肌完成,此肌肉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术中注意该肌肉的保护,女性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尿效果。结论女性控尿的主要因素是受阴部神经尿道支和盆丛分支支配的尿道横纹括约肌复合体,术中避免控尿机制、特别是横纹括约肌的损�
- 方克伟徐鸿毅李泽惠李志鹏邱学德李海丹何进
- 关键词:女性尿流改道控尿机制
- 带蒂腹直肌瓣包绕缩窄回肠输出道增强输出道控尿机制的实验研究
-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改良可控输出道的手术方式,增强可控输出道的长期控尿能力,减少经腹壁可控尿流改道的远期并发症。
方法:对10条实验犬建立带蒂腹直肌瓣包绕缩窄回肠输出道增强输出道控尿机制的动物模型。距回盲部10 ...
- 张心如
- 关键词:泌尿外科尿道重建尿动力学
- 文献传递
- 带蒂腹直肌瓣包绕缩窄回肠输出道增强控尿机制的实验研究
- 2009年
- 目的改良可控输出道术式,增强可控输出道的长期控尿能力。方法1~2岁杂种犬10只,雄性2只,雌性8只。分别截取30~40cm末端回肠U形折叠制成储尿囊,另取2段6cm回肠段缩窄为可通过12F导管的输出通道。切取6cm×3cm腹直肌,保留神经血管束,自1条缩窄回肠输出道的肠系膜血管间穿过,包绕于输出道外作为控制管;另1条输出道直接连接腹壁皮肤作为对照管。术后1、3、6个月分别测定储尿囊空虚和充盈时输出道压力(MIP)及功能性压力段长度(FPL)。分析储尿囊充盈前后控制管与对照管MIP与FPL的差异。结果1条犬术后6个月储尿囊充盈中液体经对照管溢出,无法完成实验。其余9条均行3次测压。储尿囊充盈前后,控制管MIP均〉70cmH2O(1cmH2O=0.098kPa);对照管分别为〈30、〉40〈45cmH2O,均明显低于控制管。术后1、3、6个月,储尿囊充盈前后,控制管MIP平均值分别为(73.51±24.01)与(77.68±25.15)、(71.16±19.35)与(79.78±21.25)、(70.28±18.30)与(75.93±17.53)cmH2O,FPL平均值分别为(4.78±0.78)与(4.60±0.75)、(4.71±0.61)与(4.61±0.54)、(4.49±0.65)与(4.24±0.97)cm,充盈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管MIP平均值分别为(29.04±7.02)与(42.90±7.66)、(28.10±8.09)与(41.63±8.98)、(26.63±6.89)与(43.36±9.79)cmH2O,FPL平均值分别为(5.04±0.44)与(4.59±0.53)、(4.98±0.82)与(4.42±0.85)、(4.63±0.69)与(3.97±0.53)cm,充盈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造影显示输出管与对照管形态无明显差异,无扭曲、狭窄或瘘道形成;组织学检查可见控制管回肠浆膜层外明显横纹肌组织结构。结论带蒂腹直肌肌瓣翻转包绕输出道可有效提高输出道的控尿能�
- 张心如徐月敏俞建军费肖芳
- 关键词:尿流改道腹直肌动物实验
- 女性控尿机制的研究及其在原位新膀胱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8年
- 近10多年来,随着对女性人体盆腔和尿道局部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临床泌尿外科医师对膀胱颈、尿道、横纹括约肌、尿道支持组织及这些结构的神经支配在女性控尿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指导和推动了原位新膀胱术在女性患者中的应用,提高了临床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有关女性控尿机制及其在原位新膀胱术中的应用进展作一介绍。
- 叶敏
- 关键词:控尿机制解剖学尿流改道原位新膀胱术
- 女性尿道括约肌控尿机制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女性尿道括约肌控尿机制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机理的研究经历了长期和曲折的过程,目前认为主要与尿道括约肌本身解剖结构和功能缺陷以及尿道周围支撑结构缺陷有关。本文分析了女性尿道括约肌控尿机制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
- 杜广辉
- 关键词:控尿机制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机制盆底结构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方克伟

- 作品数:204被引量:623H指数:12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女性 膀胱肿瘤 前列腺癌 尿道 压力性尿失禁
- 杜广辉

- 作品数:225被引量:1,380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研究主题:尿道括约肌 尿道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 雌性大鼠
- 徐鸿毅

- 作品数:237被引量:617H指数:13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膀胱癌 膀胱肿瘤 女性 尿道 原位尿流改道
- 李泽惠

- 作品数:161被引量:445H指数:10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膀胱肿瘤 女性 尿道 膀胱癌 膀胱
- 张心如

- 作品数:148被引量:543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尿道狭窄 前列腺癌 输尿管 尿道重建 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