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59篇“ 意象解读“的相关文章
- 《阿拉比》中的原型意象解读
- 2024年
- 目的: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的伟大作家之一,在其早期短篇小说《阿拉比》中,圣经原型意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探讨该作品中圣经原型意象的意义与作用,揭示作品的深层主题与文化内涵。方法:在原型批评理论的指导下,以弗莱的“文学原型”为切入点,通过细读找出《阿拉比》中与圣经原型相关的元素并加以对比,分析小说中原型意象的深层含义。结果:乔伊斯在小说中对圣经原型意象的移位体现在三方面:“我”作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现代对应,遭遇了与他们相似的诱惑与放逐经历,最终只能向现实妥协,拾起自我重新生活;曼根的姐姐虽自带“神圣之光”,但这神秘之身也是诱惑与欲望之体,充满张力的并置使得曼根的姐姐展现出一个异教式的圣母形象;阿拉比原本是一个令人憧憬的东方集市,但随着“我”不断充盈的欲望投射其身,以及“我”在集市的所见所闻,阿拉比作为“想象中的伊甸园”最终覆灭。结论:作者通过对圣经原型的想象与置换,在表层故事叙述之下巧妙揭示了爱尔兰现代社会的“空心”状态,表明了人类的救赎之道不在上帝,而在自身。
- 康明丽
- 关键词:《阿拉比》原型意象詹姆斯·乔伊斯
- 《桃花源记》经典意象解读
- 2024年
- 《桃花源记》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反映了作者陶渊明对和平、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桃花源、桃花林、人物形象、自然景物等意象的解读,揭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及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桃花源作为一个远离尘嚣的理想国度,象征着人们追求安逸、和谐生活的愿望;村民的友善和共同劳动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美好;与外界的隔绝则反映了对动荡现实的逃避与抗拒。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怀。
- 何敏
- 关键词:《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理想社会意象解读
- 现象学视角下《暂坐》的空间意象解读
- 现象学作为20世纪后的一场规模盛大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其追求追本溯源的描述,排除一切科学和理性的分析以达到"回到事实本身"的目的。贾平凹的都市小说中的城市大都以西安城为蓝本进行小说中的空间建构。以现象学理论作为辅助,从小说...
- 王钰鑫
- 关键词:空间意象现象学女性
- 灵感与诗情营造的“艺术之宫”——郭沫若诗集《女神》的意象解读
- 2024年
-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突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范畴,使用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各类意象,形成破坏、创造与死亡的几类主题的意象群。诗集在意象的选取、运用和营造上整体呈现出自由流转、绚丽多姿的美学特征,体现出诗人重视自由表达的创作思想。郭沫若借助灵感“写”出来的诗大多是个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因此《女神》并不是反映“五四”时代精神或者现代社会意识的单一文本,而是以个人诗情为主旋律的多重奏。
- 王来迎
- 关键词:《女神》诗歌意象灵感情感表达
- “浪遏飞舟”中的“飞舟”寓意——《沁园春·长沙》的意象解读
- 2024年
- 对《沁园春·长沙》“浪遇飞舟”中“飞舟”的理解,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周振甫和公木的观点,认为“飞舟”就是行驶得快的船,是一个具体的物象,对“飞舟”的寓意,没有作特别的分析;二是统编版《教师教学用书》韩成武的观点,认为“飞舟”是“飞驶的船只”,认为“中流弄潮”这个意象有抗争的意味,但是对抗争的对象具体指谁,语焉不详。不管是哪一种观点,几乎都忽略了对“飞舟”寓意的深入分析。“飞舟”不应只是一个物象,还应是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象征。
- 张驰
-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意象解读
- 船来船往的人生——《边城》中“船”的意象解读
- 2024年
- 自古以来,“船”就与中国的文学有着不解之缘。“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承载着漂泊与相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承载着惊喜与自由;“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承载着静谧与美好。沿着沈从文的《边城》,再一次走进了茶峒古镇,可以发现,在缓缓流动的溪水中也停泊着这样一条船,船是《边城》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隐喻,这样一座边城中,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弥漫着船的影子,撑船的爷爷、船总顺顺、坐船嫁人的新娘、坐船的二老、接替爷爷撑船的翠翠……这条船载我们走进“边城”,又走出“边城”。
- 谭付波
- 关键词:《边城》翠翠边城相思意象解读
- 意象解读:现代诗阅读教学的金钥匙——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为例
- 2024年
- 现代诗中的意象既是诗人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映射着时代精神的光芒。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中,教师在锁定诗歌核心意象的基础上,可通过意象解读,分析诗歌中凝聚的诗人情志,然后从核心意象与诗人自我形象的关系中,进一步发现诗人对时代精神的体认,由此实现现代诗鉴赏目标。
- 贾书韵
- 关键词:意象解读现代诗
- 品特戏剧中的“监狱”意象解读
- 2024年
- “监狱”意象在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作品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作为专政工具的现实的监狱;二是封闭空间构成的抽象的“监狱”。二者密切相关,现实监狱中权力和暴力的滥用,使普通民众感受到威胁,于是倾向于选择封闭空间找寻安全感,然而封闭的空间也只是权力“监狱”和心灵“监狱”的隐喻。“监狱”意象不仅表现了品特对西方统治阶级强权政治的讽刺与谴责,也表现了他对普通民众因无法摆脱权力操纵而心灵异化的关切,对了解品特的创作思想和政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梁燕
- 关键词:品特戏剧
- 《厄舍府的倒塌》中的房屋意象解读
- 2024年
- 本文主要从象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爱伦·坡小说《厄舍府的倒塌》中的房屋意象,讨论厄舍府是如何呈现人物命运并贯穿起小说的核心情节,以此为基础来理解小说中厄舍府这一意象的隐喻,小说中厄舍府是主人公精神世界的象征,是父权制崩溃的象征,也是贵族没落的象征。而爱伦·坡对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则是希望利用厄舍府这一意象,引导读者关心人类精神世界,关注父权制社会下女性的悲惨生活,重视人与世界的交流,跟上文明世界的脚步,摒弃腐朽的观念。
- 潘玉杰
- 关键词:爱伦·坡意象隐喻
- 米·巴·希什金作品中的主要空间意象解读
- 2024年
- 空间意象是空间在读者深层心理中呈现出来的、具有现实意义和符号意义的地理物象。利用空间意象来传达作品主题的这种空间化叙事倾向,在希什金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希什金作品中的三个主要空间意象“审讯室”“潜水艇”“厨房”为切入点对小说进行解读,能够获得对小说整体意义和相关主题的更深层次理解。
- 黄西萌
- 关键词:意象主题
相关作者
- 聂锦芳

- 作品数:170被引量:52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
- 研究主题:《德意志意识形态》 文本 恩格斯 《资本论》 文本研究
- 许心宏

- 作品数:40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财经大学
- 研究主题:文化身份 空间诗学 农家女 乡村 城市意象
- 曾甘霖

- 作品数:12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意象 西施 意象解读 苍凉 科普
- 闵文倩

- 作品数:3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意象解读 普拉斯诗歌 普拉斯 神话原型 月亮
- 刘玉菡

- 作品数:10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 研究主题:意象解读 《悲悼》 创伤 悲剧 《榆树下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