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36篇“ 忠臣“的相关文章
大唐忠臣与伪燕《卢涚墓志》的书写
2024年
洛阳万安山近年出土多方卢涚家族墓志。关于卢涚之死,卢涚与其子女墓志的记载截然不同:前者云病亡,后者则云为安史叛军所害。结合多方家族墓志记载卢涚卒后获唐朝廷赠官工部郎中一事,当以后者为是。安史之乱前期,河北沦陷区死节于唐朝廷的县尉卢涚以伪燕官吏身份返回现籍洛阳下葬,伪燕政权拉拢高门士族之心甚为明显,志文对伪燕政权若即若离,显示出卢氏家族在动乱背景下的微妙心态。这也导致卢涚的壮举在其卒后相当长时期内未获唐朝廷认可,其获得赠官迟至代宗末至德宗前期方才实现。卢涚卒后半个世纪,卢士巩兄妹墓志详述家父忠烈,此举与二墓志撰者张文规有密切关系,撰者之心态与其父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时对安禄山掘墓毁棺的举动相契合。
李建华
汉文小说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比较研究 ——以《忠臣蔵演義》和《海外奇談》为中心
近年来,作为“域外汉文学”的一个分支,日本汉文小说,尤其是江户时期的“白话汉文小说”,因其反映了明清白话俗语文学在日本的影响情况以及日本人对唐话(明清白话,也叫中国近世俗语)的把握程度,开始受到中日两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吴天翔
从游民到忠臣:民间忠义文化浸润下的吴用之智今解
2024年
《水浒传》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文学作品,“智多星”吴用是小说中的灵魂人物之一,吴用之“智”一直是后世读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结合吴用的军师角色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从谋人、谋事、谋局三个视角对其“智”进行分析。吴用的谋事之智体现为他善于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弘扬民间忠义思想,确立团队共赴富贵的宏大目标,同时也为其谋人之智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吴用的谋人之智主要体现在通过召集多方好汉组建强大团队,并构建相对合理的用人机制,使团队和谐、人尽其用;吴用的谋局之智实为民间忠义思想浸润下的大智,他将锄奸报国作为梁山的最终使命,可理解为是对其谋事、谋人之智的升华。今天看来,吴用算得上是一个德才兼备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忠于国家、忠于集体,也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他参与确立和弘扬梁山“忠义”价值观,他的“智”一直深刻影响着后世知识分子。
李晓通
关键词:《水浒传》
“五代无忠臣”辨——五代时期政治生态和忠德状况考论
2024年
“五代无忠臣”是宋代史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对五代十国时期忠德状况作出的基本判断(原文为“五代无全臣”)。这种忠德状况是由五代十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恶劣的政治生态决定的。由于改朝换代过于频繁,忠贞不二的“全臣”非常稀缺,更多的是朝秦暮楚、改换门庭的臣子。当然也有个别尽忠的臣子,因此,“五代无忠臣”只是概说。正是五代时期的道德滑坡,特别是忠德沦替,才更有效地推动了宋朝君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也更激发了宋代思想家致力于道学复兴和三纲五常的神圣化。乱世少忠臣的状况并没有削弱忠德的地位和作用,反而凸显了忠德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伦理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桑东辉
关键词:政治伦理五代十国
忠臣“东渡”--日本幕末至明治前期文天祥作品的刊刻与接受
2024年
日本幕末至明治前期,文天祥接受达到高峰,作品刊刻成为常见的接受方式。这既与汉诗文领域的经世思潮有关,也因为专人选集的文献形态自江户中期蓬勃发展,成为汉诗文传播的重要载体。此时段的文天祥文献也以选集为主,诗选多于文选,选目与刊刻目的基本相符。《文文山诗选》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它参考了20卷本、16卷本的文天祥文集,以及别集外的部分文献。编者选诗时既考虑到题材全面性、篇目代表性,也对忠臣形象有进一步提纯。发掘文天祥与日本文化的关联、有鉴于当下,是该时段文天祥接受的特点。他被推举为忠君的象征,其作品也成为日人广泛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帼超
从“死谏”忠臣戏剧形象管窥明代士子精神——以《鸣凤记》中杨继盛形象为例
2024年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士子阶层有其特有的社会职能,同时催生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以明代传奇戏剧《鸣凤记》中杨继盛这一“死谏”忠臣为例展开分析,能够管窥明代忠臣身上所体现的士子精神品格。本文对《鸣凤记》中《灯前修本》《夫妇死节》二出所塑造的杨继盛形象进行具体分析,理解明代剧作家书写“死谏”忠臣的历史文化背景,最后得出明代“死谏”忠臣戏剧形象的塑造受传统儒家观点的强烈影响,且着重表现士人阶层精神品格中的爱国报国与气节贞节的结论。
李泽园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明夷待访录 忠臣孝子的悲愿
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在国破家亡、苦难沉痛的人生际遇下,以其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切之情,检讨我国历代政治措施,尤其是明朝政治制度之得失利弊后,完成《明夷待访录》一书。这是我国政治思想史上难得一见的较有系统的著作,他所提出的政治...
董金裕编
论《太平记》中批判后醍醐天皇的方法——以《贞观政要》中“良臣”“忠臣”论的接受为中心
位于《太平记》全篇开头的“序”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身具天德的“明君”和遵从地道的“良臣”同时出现,天下才会太平。前人学者早已探明,《太平记》“序”的这一表达来源于《古文孝经》。然而与《古文孝经》相比较,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李春洋
关键词:忠臣《贞观政要》
“道义”与“事功”之辩:论《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与明清易代前后忠臣观的改变
2023年
明清鼎革之变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易代之痛刺激清初学界对明代覆亡原因进行深刻反思,由此触及甚至动摇此前儒家社会习以为常的伦理体系和价值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面向即对忠臣的要求从崇尚道义到质问事功。《喻世明言》的压轴之作《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塑造了沈炼这一晚明社会忠臣之典范,但在其后三百年间学界对“道义”与“事功”的不断辩议之下重新审读这个角色,我们却能发现沈炼故事中诸多的似是而非之处,从而使其文本更具复杂性和思想史的观照价值。该作品存在未曾为其明末作者所习察的叙事断裂,这一无意识的断裂已经指向清初直至抗战前后学界有关“道义”与“事功”的诸多辩论。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道义”与“事功”之辩指向纯粹的理想主义与现实功利之间的平衡问题,在儒家与后儒家社会都有其普适性的讨论价值。
张思静
关键词:道义事功
忠臣到圣王:王国维著述中的周公形象
2023年
王国维笔下的周公形象历经改易,由《洛诰笺》中“大一统”君主成王之下的忠臣,到《殷周制度论》里征伐制作的圣王。这一变化建立在王国维对周公摄政称王问题事实性认知的基础上,更贯注了他对这一经学命题义理层面的思考。王国维通过分辨《尚书·洛诰》宗旨无关周公摄政,澄清了周公与成王之间分明的君臣秩序,在论证周公具有血统和制度上的继位合法性后,又进一步通过发明周公作制合理化周公称王。无论忠臣还是圣王,周公形象的书写始终体现王国维消解周公摄政称王命题中君臣之义紧张感的用心,既是上追宋学,以新意解经的学术理念之实践,又是道德政治理想的隐微表达。
韩晶晶
关键词:周公道德政治

相关作者

熊忠臣
作品数:138被引量:197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槐米 金花茶 中药材 槐树 土茯苓
鲁忠臣
作品数:107被引量:82H指数:6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球磨 等离子体辅助 放电等离子体 等离子 等离子体
刘忠臣
作品数:99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研究主题:铀 钼矿 铀矿石 反萃取 铌
白忠臣
作品数:96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
研究主题:微流体 药剂 微通道 生物传感器 液滴
于忠臣
作品数:95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反冲洗 加载 腈纶废水 FE 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