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9篇“ 心理批评“的相关文章
价值、文本与社会——瑞恰兹的文艺心理批评
2021年
瑞恰兹所提出的语义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新批评中地位举足轻重。学界对他的批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发展和思想策略的探讨,而瑞恰兹理论策略的重要前提是将心理学的认知引入文艺学的理论建构中。瑞恰兹文艺心理学思想中的价值理论具有一定的当代性。注重文本的瑞恰兹在作家与作品、读者与作品的双向关系中建立起自己的批评范式。
张靖沅
关键词:瑞恰兹新批评文艺批评
心理批评视域下的女性教育与成长——陈染小说《私人生活》中人物心理探析被引量:2
2019年
《私人生活》是作家陈染继《纸片儿》《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等作品后再度复出创作的长篇先锋小说。由于题材的私人化以及心理描写的坦白直露等,自出版起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由此引发了中国文学界关于"私人化写作"的争论。作者从个体成长的角度出发,积极探寻女性人生的普遍意义。
张丽娜路海东
关键词:《私人生活》陈染小说人物心理心理批评私人化写作视域
心理批评角度看巴那巴斯一家的悲剧
《城堡》中巴那巴斯一家是作为"城堡"体制下典型的被迫害者形象出现的,其悲惨经历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但"城堡"体制下各个阶层的心理是使这个家庭长久陷于阴影的主要原因。譬如掌权者的冷漠与蔑视、村民的懦弱与惶恐、当事人软弱与无措...
李曼
关键词:心理城堡懦弱惶恐
文献传递
论文学心理批评视阈下的女性文学——以艾丽丝·门罗小说的荣格分析心理学解读为中心被引量:1
2018年
文学心理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中角色心理结构与作者创作心理等的层层剖析,而女性文学尤重心理描写,也就尤为适合这一批评模式。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当代西方女性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多以女性视角来描写小镇女人的工作、生活、婚姻及家庭琐事等,以简单的故事揭示事物的多面性和人性的深度。依据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之原型理论的基本要素——对自我影响最为频繁的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自性理论,审视其短篇小说集《逃离》,可见其中的女主人公们逃离现实生活的真正根源主要在于女性追寻自我的深层精神需求。而门罗小说的艺术魅力就正在于对人物心理的精细刻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丰富隽永的人文情怀。
林小平冯兵
关键词:《逃离》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的心理批评式解读
2016年
根据心理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的理论,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可以重新解读爱米丽,这一福克纳笔下的著名人物。首先,故事的叙述方式非常类似于意识流,因此该故事可以看作爱米丽的同乡杰斐逊人的集体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其次,爱米丽与其父亲和杰斐逊人之间形成了父女关系,但这种关系却经历了一系列以死亡为转折点的角色置换和变化,最终造就了爱米丽的性格。最后,在这种父女关系中母亲的缺失是爱米丽性格和行为的心理动因,它驱动了爱米丽毕生对于女性特质的追求,并造成了她与父亲和杰斐逊人的矛盾。因此,爱米丽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受命运摆布的牺牲者,而是一个采取更积极姿态反抗命运的女性。
杨芳
关键词:爱米丽心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三国”演“义”的心理批评
2011年
《三国演义》演的主要是"义"。其内涵虽十分丰富,但可用心理批评的理论把它分成无意识层次、前意识层次、意识层次。张飞、关羽、刘备三人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义",敷衍着不同层次的艺术特色,映射着"桃园结义"的主旨。
周圣煌
关键词:三国演义心理批评本我自我超我
中国古代心理批评理论与刘德海《人生篇》被引量:1
2011年
刘德海是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他在琵琶演奏技艺的发展和创新上成为划时代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老童》、《天鹅》、《春蚕》、《秦俑》、《童年》五首独立的作品组成的《人生篇》是他的顶峰之作。
刘芷廷
关键词:琵琶演奏家心理演奏技艺
理性与欲望的两级——对慧骃和野胡的心理批评解读
2011年
在《格列佛游记》的第四卷当中,斯威夫特描写了一个由理性动物慧骃和肮脏下贱的动物野胡所构成的奇特世界。从心理批评的角度来看,慧骃和野胡所带表的实际上是弗洛伊德学说当中的人性的两级:超我和本我。在18世纪理性主义思潮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下,慧骃代表的就是一种绝对和完美的理性,而野胡则承载了一切人类追求快乐和欲望的天性与本能。
王兴伟
关键词:欲望
爱的渴求 恨的书写——从心理批评看《茉莉香片》被引量:1
2009年
张爱玲女士的作中有大量的写作题材和创作灵感来源于她个人传奇和独特的身世家庭,她的作品也有很大部分着力刻画和表达在家庭中饱受亲情的冷漠与伤害的成员,尤其是作为晚辈的子女。本文从心理批评切入,在探讨小说叙述的事件和故事背后的事实真相的同时,结合文学创作主体个人的童年经历与艺术品的关系,指出生活事实与艺术真实的差异以及童年经历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何清
关键词:真相
生态心理批评:生态批评的内向视角被引量:4
2008年
心理学史家墨菲指出,心理学的发展和“时代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面对环境持续恶化,生态灾难频发,许多心理学家开始在心理学研究中引入生态学的效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揭示生态危机的心理根源。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布伦瑞克,就已注意到心理研究要与生态环境相联系,并试图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秦春
关键词:心理批评生态批评心理学研究生态环境心理学家

相关作者

秦春
作品数:8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生态批评 心理批评 生态 历史轨迹 文学教育
武琦
作品数:1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研究主题:奥尼尔 《榆树下的欲望》 心理批评 心理冲突 物欲
冯兵
作品数:79被引量:119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研究主题:荀子 礼学 理学 儒家 人性恶
刘勇
作品数:152被引量:364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新文学 文学史 五四新文学
赵雪伊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
研究主题:心理批评 心理分析 浪漫派 现代作家 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