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5篇“ 弓状回波“的相关文章
- 华南“4.21”弓状回波的γ-中尺度涡旋雷达观测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γ⁃中尺度涡旋对弓状回波地表灾害性大风具有重要影响.针对2017年4月21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弓状回波过程,利用广州业务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对该过程中的γ⁃中尺度涡旋进行分析.本次过程共识别到20个γ⁃中尺度涡旋,按照相对弓状回波顶点的位置,将其分为三类(北侧、南侧和中部),不同类别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异.北侧的中涡旋主要出现在弓状回波发展阶段,平均方位切变强度为3.42×10^(-3)s^(-1),中部中涡旋伴有明显的局地化弓状回波结构出现,平均方位切变强度与北侧相当.南侧中涡旋的平均方位切变强度最弱,但是在弓状回波南侧径向速度的辐合区形成了本次过程生命史最长的中涡旋.进一步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中涡旋的生成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侧中涡旋的环境具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但对流有效位能较弱,南侧则刚好相反.
- 居圆圆徐昕唐滢
- 关键词:弓状回波雷达观测环境特征
- 江淮地区弓状回波的分布和环境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本文结合探空、地面、再分析资料和强对流重要天气报文资料,分析江淮地区(30°~36°N、115°~122°E)弓状回波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灾害性雷暴大风特征,重点利用我国2009—2012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弓状回波时空分布和三维结构及其成灾机制。统计结果表明:弓状回波常发生在傍晚(17—20时),分布在安徽西北部到江苏东南部、山东东南部到江苏的西南部,以及安徽南部的两山地间的平原地区。其产生的极端大风(≥10级)占该地区极端大风的30%。产生弓状回波的天气背景主要是东北冷涡和高空槽,中等的对流不稳定度[平均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1780 J·kg^(-1)]和垂直风切变(平均1000~700 hPa风切变为11.6 m·s^(-1)),中层存在明显的干层。东北冷涡环境下的弓状回波系统具有较大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和地面的强冷池。根据雷达观测的结构,江淮地区弓状回波可分为三类:典型弓状回波(BE)类型、弓状回波复合体(BEC)类型和飑线型弓状回波(SLBE)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8.6%、14.3%和57.1%。
- 罗爱文朱科锋方茸金龙赵坤
- 关键词:弓状回波雷暴大风强对流
- 江淮地区弓状回波时空分布和三维结构特征的雷达分析
- 弓状回波是引发地面极端灾害性大风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认识其内部精细结构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对于提高其预报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江淮地区(115-122。E,30-36。N)也是灾害性雷暴大风频发的区域,本文结合探空、地面、再...
- 金龙
- 关键词:弓状回波多普勒雷达
- 文献传递
- 一次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及合并过程分析研究
- 利用济南CINRAD/SA 雷达的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它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 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以及再演变成逗 点回波的过程。主要结果为:(1)强对流过...
- 关键词: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下击暴流多普勒雷达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一次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及合并过程分析研究
-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的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它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以及再演变成逗点回波的过程。主要结果为:(1)强对流过程发生...
- 王俊龚佃利刁秀广盛日锋陈西利
- 关键词: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下击暴流多普勒雷达
- 文献传递
- 一次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及合并过程研究Ⅱ:双多普勒雷达反演三维风场分析被引量:21
- 2011年
- 利用济南和滨州两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分析了发展成熟和减弱阶段的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的三维风场结构,以及两者合并过程的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弓状回波的头部和尾部分别对应气旋性和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较强。在逗点云系阶段,回波强度、主上升气流,以及气旋和反气旋性环流开始减弱。(2)强对流风暴靠近处于消散期的旧对流风暴时产生了较强的下沉气流,促使强对流风暴的产生和发展。强对流风暴的强回波区在低层为风场辐合中心,而高层则对应辐散流场。(3)强对流风暴和弓状回波合并过程显示,弓状回波处于逗点云系阶段的后期,前沿只有弱的上升气流,而强对流风暴处于成熟、减弱阶段,靠近弓状回波一侧有较强的下沉气流,两者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弓状回波前沿的弱上升气流与较强的下沉气流汇合,导致弓状回波迅速减弱,强对流风暴也短时减弱。随着弓状回波后部有组织的后侧入流的侵入,强对流风暴中的暖湿气流被剧烈抬升,促使风暴发展的更加强盛。
- 王俊盛日锋陈西利
- 关键词: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
- 一次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及合并过程研究Ⅰ:以单多普勒雷达资料为主的综合分析被引量:29
- 2011年
-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他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后又演变成逗点回波的过程。结果表明:(1)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过程,大气环境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强度的低层垂直风切变。FY-2C卫星的红外云图显示,产生弓状回波的云团是在邻近云团的出流边界影响下发展、加强的,而地面自动站资料清楚地显示出弓状回波影响区域温、压、湿等在20min内发生的剧烈变化。(2)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弓状回波过程,系统演变经历了典型弓状回波演变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高大对流回波、弓形和矛状阶段及逗点回波阶段。(3)强对流风暴出现在弓状回波前沿约75km的暖区中,具有普通超级单体的一些特征,移动缓慢。(4)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阶段,弓状回波已处于逗点云系的后期。超级单体逐渐靠近弓状回波的颈部,在短时减弱后又快速发展并填补了弓状回波减弱部分。在弓状回波后侧强入流作用下,超级单体发展成弓状回波,并很快演变成逗点云系,其旋转头部发展很强并产生灾害性大风。
- 王俊龚佃利刁秀广盛日锋陈西利
- 关键词: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下击暴流多普勒雷达
- 一次弓状回波和超级单体过程分析被引量:21
- 2008年
- 本文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的探测资料对2005年7月12日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弓状回波和超级单体过程分析表明,这次弓状回波和超级单体产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及真潜在不稳定的天气形势下。雷达本站的风廓线清楚揭示了横槽转竖前后的高空风场变化,对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具有指示意义。横槽转竖时弓状回波产生,反射率因子图上后侧入流槽口的出现是弓状回波即将形成的前兆信号。一个典型超级单体产生在弓状回波头部前方的暖区中,二者相互作用合并后强度加强。弓状回波具有持续产生中气旋的能力。中气旋多出现在其头部和颈部的前沿,绝大部分中气旋产生冰雹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 杨成芳朱君鉴
- 关键词:弓状回波中气旋
- 一次弓状回波和超级单体过程的综合分析
- 利用单、双多普勒雷达的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它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三维风场结构,以及两种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主要结果为:(1)弓状回波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过程...
- 王俊
- 关键词: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
- 文献传递
- 一次弓状回波和超级单体过程的综合分析
- 利用单、双多普勒雷达的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它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三维风场结构,以及两种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主要结果为:(1)弓状回波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过程...
- 王俊
- 关键词: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双多普勒雷达相互作用三维风场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杨引明

- 作品数:73被引量:698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热带低压 特大暴雨 台风 飑线 数值模拟
- 王俊

- 作品数:130被引量:603H指数:16
- 供职机构:山东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 研究主题:雨滴谱 多普勒雷达 双多普勒雷达 人工增雨 积层混合云
- 甘惠泉

- 作品数:10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弓状回波 飑线过程 边界层辐合线 飑线 中尺度气旋
- 王彦

- 作品数:45被引量:42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天津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海风锋 雷暴大风 强对流天气 中尺度结构 阵风锋
- 陈永林

- 作品数:73被引量:290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环流背景 梅雨 热带低压 特大暴雨 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