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1篇“ 增生性息肉“的相关文章
- 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和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
- 2025年
- 探讨基于胃增生性息肉诊断中,分析其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本医院在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内就诊的100例胃增生性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结果 胃增生性息肉患者病灶部位发生在胃体、胃底、胃窦、幽门、贲门处;其中胃体部位占比最高,均高于其他部位的占比(P<0.05)。息肉大小统计,显示息肉大小<1cm最多,且均高于息肉大小在1-2cm或者>2cm的数据(P<0.05)。统计100例胃增生性息肉患者的形态学分型,显示山田I型66.00%、II型23.00%、III型6.00%、IV型3.00%、混合型1.00%,山田I型占比最高;I型与II型、III型、IV型、混合型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好发于胃体部位,息肉大小多<1cm,形态分型中I型居多,可通过分析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任衬高硕袁凤梅苏亚影崔国倩
- 关键词:胃增生性息肉内镜病理
- 胃肠道错构瘤性内翻性增生性息肉10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错构瘤性内翻性增生性息肉(HIH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不同组织学分型的基因改变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4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10例HIHP的临床、超声、内镜及病理学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并对组织学进一步分为3个亚型,分析不同组织学分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0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为45~68岁,中位年龄为60.5岁;发生部位分别为:2例胃底、6例胃体、1例胃窦、1例十二指肠;消化内镜下为黏膜隆起性病变,1例(病例10)表面可见浅凹陷,病变最大径范围0.5~2.5 cm;超声内镜可呈多房囊性低密度影,分隔强化表现(病例4);临床术前诊断为息肉、异位胰腺或胃肠道间质瘤。组织学亚型分型2例有1型形态(与黏膜相通,有清晰的平滑肌边界),病例10有明确开口形成花瓶样形态,而病例4与表面黏膜无明显开口;3例2型形态(不与黏膜相通,有清晰的平滑肌边界);5例3型形态(不与黏膜相通,无清晰的平滑肌边界或增生的平滑肌分隔增生的腺体呈小叶结构),其中包括1例十二指肠病变(病例9),病变区内均为胃型腺体增生、扩张。病变区内腺体包含胃小凹、胃底腺及幽门腺,不同程度排列组合,伴随平滑肌增生。病例10间质合并平滑肌细胞瘤样增生,病例2及4腺体结构及细胞形态有不典型性,但免疫组织化学p53呈野生型表达模式及Ki-67阳性指数<1%,提示为炎症刺激后反应性不典型性改变。对3例不同分型(1型病例4、2型病例2、3型病例9)的HIHP进行了二代测序,结果显示3例有不同的基因突变,并未得出一致性基因改变。随访共1~130个月均无病生存。结论HIHP呈良性经过,未检测到一致性基因改变。消化道息肉样病变种类复杂,尤其是HIHP的1型和3型有独特的大体外观及镜下特点,需结合内镜、正确取材方式,以期诊断时明确该�
- 孟琳郭勇赵芯陈玲贾旭春李增山张丽英
- 关键词:胃肠疾病错构瘤息肉
- 胃增生性息肉伴广泛骨化生1例
- 2024年
- 患者女性,66岁。因间断上腹胀2年,发现胃肿物入院。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大弯侧可见一大小1.5 cm×1.5 cm球状息肉,粗蒂,表面粗糙,诊断胃息肉。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遂行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病理检查眼观:送检球状息肉样组织1枚,大小1.5cm×1.5 cm,表面粗糙,带粗蒂(图1)。
- 周照雅樊祥山
- 关键词:胃增生性息肉骨化生病例报道
- 注重背景病变——胃增生性息肉的诊断思考
- 2024年
- 胃增生性息肉是常见的良性上皮性病变,病变特征为胃小凹延长扭曲、腺体囊性扩张、间质水肿伴炎症细胞浸润。胃增生性息肉多发生于慢性胃炎或胃黏膜损伤的基础之上[1],可继发反应性增生、异型增生,甚至恶变,也可以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出类似增生性息肉的形态。关注临床病史和内镜表现,细致观察息肉背景病变,有利于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疾病,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 叶菊香石雪迎王晔
- 关键词:胃增生性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 胃增生性息肉复发与肿瘤转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胃增生性息肉是我国仅次于胃底腺息肉的第二大常见胃息肉, 目前治疗胃增生性息肉的首选方式是内镜下切除术, 其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创伤, 但术后复发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胃增生性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 能够尽量避免切除后复发, 从而减轻患者再次胃镜治疗的痛苦, 降低医疗费用;除此之外, 研究表明胃增生性息肉有肿瘤转化的风险, 明确其肿瘤转化的危险因素能够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
- 崔程吕一鸣蒋逸舟王晓勇
- 关键词:息肉胃增生性息肉复发肿瘤转化
- 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和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胃增生性息肉(GHP)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GHP的4010例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4010例GHP患者年龄(58±14)岁,其中女性2522例(占62.9%),>50~60岁、>60~70岁为高发年龄段,分别为1106例(27.6%)、1076例(26.8%)。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795例(19.8%);GHP单发者2811例(70.1%),好发部位为胃体(1456例、36.3%)、贲门(880例、21.9%)及胃窦(697例、17.4%),形态学分型以山田Ⅰ型为主、2401例(59.9%),Ⅱ型也相对较多、931例(23.2%)。2278例(56.8%)患者息肉直径≤0.5 cm;GHP肠化发生率为5.5%(221/4010),异型增生发生率为3.1%(124/4010),癌变发生率为0.3%(12/4010)。GHP背景胃黏膜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占52.0%(2083/4010),慢性萎缩性胃炎占25.9%(1040/4010),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755例、占总体的18.8%,自身免疫性胃炎430例(10.7%),存在异型增生333例(8.4%),合并胃癌共37例(0.9%)。结论GHP多为单发,好发于胃体,息肉存在发生异型增生及癌变的可能性;对于体积较大的息肉,内镜检查时应警惕其恶变可能。
- 张冬雪丁士刚张静
- 关键词:胃息肉增生性息肉内镜特征癌变
- 伏诺拉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贲门增生性息肉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伏诺拉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贲门增生性息肉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贲门增生性息肉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伏诺拉生,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奥美拉唑。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血清胃激素、贲门增生性息肉变化、临床疗效、食管黏膜损伤程度、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血清胃激素水平、贲门增生性息肉大小、食管黏膜损伤程度、RDQ评分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诺拉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贲门增生性息肉,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提高胃激素水平,改善胃食管反流症状,缩小贲门增生性息肉,减轻食管黏膜损伤程度,缓解焦虑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 童惠静孔来法王小俊卢翀胡敏鹂滕旭升
-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
- 胃泌素、胃泌素受体及其相关PI3K/Akt、MAPK通路蛋白在胃底腺息肉、胃增生性息肉中的表达和意义
- 乔丽柯
- EGF、EGFR及其相关PI3K/AKT、MAPK通路蛋白在胃底腺息肉及胃增生性息肉中的表达和意义
- 张雪柔
- 四联幽门螺杆菌根除法对胃增生性息肉消退影响
- 2023年
- 探讨四联幽门螺杆菌根除法对胃增生性息肉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56例胃增生性息肉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分为根除组(n=28)和对照组(n=28)。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胃镜随访,以观察胃息肉消退情况。胃息肉消退可定义为息肉消失或体积缩小50%以上。结果 随访2年,根除组均出现息肉消退,对照组无息肉消退(P<0.001)。根除组中14例患者息肉消失,14例患者息肉缩小。对照组10例患者无变化,10例患者息肉大小增加,8例患者息肉数量增加。结论 幽门螺杆菌根除导致增生性息肉消退,持续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胃息肉进展有关。
- 白晓琼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根除增生性息肉
相关作者
- 金珠

- 作品数:109被引量:991H指数:1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胃癌 胃炎 病理 幽门螺杆菌感染
- 崔荣丽

- 作品数:88被引量:508H指数:1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黏膜 胃癌 反流性食管炎
- 张贺军

- 作品数:58被引量:28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内镜 幽门螺杆菌 胃炎 病理 胃黏膜
- 丁士刚

- 作品数:306被引量:2,173H指数:2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胃癌 内镜 胃肿瘤 胃黏膜
- 周丽雅

- 作品数:393被引量:6,758H指数:3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液 消化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