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54篇“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的相关文章
后路腰椎融合术后伤口渗出的治疗转归
2024年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伤口渗出的治疗转归,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导致神经或脊髓损伤且经历PLIF术后出现伤口渗出的23例患者资料,根据其临床资料分为感染组(n=10)和非感染组(n=13)。总结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结果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术中出血较多(P<0.05),术后感染确诊时及伤口愈合时较长(P<0.05),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较低(P<0.05),而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较高(P<0.05)。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且经过1年以上随访无复发。结论PLIF术后伤口渗出后早期正确的鉴别和干预,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李清江董玉珍路坦连怡钧崔明星赵斌
关键词:神经损伤渗出
后路腰椎融合术后谵妄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有效性验证
李海洋
腹部穴位按摩联合咀嚼口香糖在预防后路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腹部穴位按摩联合咀嚼口香糖在预防后路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6月30日在脊柱骨科住院的后路腰椎融合术后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腹部顺时针按摩,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腹部穴位按摩联合咀嚼口香糖;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术后1周便秘症状积分、术后1周便秘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首次排气时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1周便秘症状总积分、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腹部穴位按摩联合咀嚼口香糖方法能有效预防后路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便秘的发生,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
肖闪闪黄丽珊王琳许燕昕
关键词:咀嚼口香糖腰椎术后便秘
单纯斜外侧入路与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近期疗效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单纯斜外侧入路(stand-alone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 OLIF)与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SA OLIF组(38例)和PLIF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手术节段的隙高度(disc height,DH)、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滑脱角(spondylolisthesis angle,SA)、融合率(fusion rate,FR)。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术中出血量(61.3±21.3mL vs 123.5±22.4mL)、手术时(89.8±30.1min vs 112.1±15.2min)、术后引流量(44.2±23.2mL vs 163.5±22.2mL)、术后下地活动时(2.0±1.0d vs4.2±2.1d)、术后住院日(5.8±3.0d vs 9.2±5.3d)及并发症发生率(5.3%vs 19.1%)比较,SA OLIF组均少于PLIF组(P<0.05)。术后1周时,SA OLIF组ODI[(19.3±6.6)%vs(30.9±8.3)%]及腰部VAS评分(2.3±0.5 vs 3.0±1.0)低于PLIF组(P<0.05);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两组ODI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内,SA OLIF组DH、FH增高程度高于PLIF组(P<0.05),SA、F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A OLIF和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同样安全、有效,但SA OLIF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并且对隙有更好的撑开效果。
崔慧斐李昊郭柱吴晓淋张治浩武富通陈伯华相宏飞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疾病
后路腰椎融合术中使用皮质骨轨迹弓根螺钉或传统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退行性疾病
2024年
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是一种由腰椎盘、关节突关节及周围韧带等邻近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引起临床症状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临床多采用弓根螺钉内固定并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治疗[1]。但LDD患者多为老年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导致弓根螺钉的把持力大大降低,术中无法提供即刻稳定性,术后又无法维持长期有效固定,最终导致螺钉松动、拔钉或断钉等并发症的发生[2]。Santoni等[3]在2009年提出皮质骨轨迹(CBT)弓根螺钉技术,钉道轨迹为皮质骨集中区域,且螺钉的螺纹排列更紧密,大大增加了螺钉与皮质骨的接触界面,增加了螺钉的抗拔出强度及插入扭矩,提高了螺钉的稳定性.
王海峰曾忠友裴斐范时洋俞伟吴宏飞
关键词:腰椎骨质疏松脊椎滑脱
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4年
目的:调查分析应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行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后螺钉松动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可视化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2023年6月我院行单节段PLIF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CBT螺钉共357枚,平均3.5±0.3枚。术后随访时2.0~35.0个月,中位时22.5个月。根据腰椎CT扫描结果将螺钉松动定义为CT片上超过1mm的连续透明区,周围存在薄的硬化区。将102例患者分为松动组45例和无松动组57例,应用的357枚螺钉中,117枚出现松动和240枚无松动。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值)、手术指标[包括时、出血量、腰椎融合分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放射学参数[包括螺钉固定到骶第一节体S1(FS1)、螺钉小梁Hounsfield单位(HU)、螺钉的矢状角(SA)、冠状角(CA)和皮质骨接触层(CBCL)]。分别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螺钉松动的最佳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然后分别采用Bootstrap法、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预测稳定性[一致性指数(C指数)]、预测区分度(敏感性和特异性)、预测概率的准确性(吻合程度)、临床净获益。结果:松动组患者的骨密度值明显小于无松动组(P<0.05),其他人口学资料和手术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松动组比较,松动组的FS1百分比和CA明显升高,CBCL显著下降(P<0.05)。骨密度值(OR=0.44,95%CI=0.21~0.89,P<0.001)、FS1(OR=3.12,95%CI=2.03~4.54,P<0.001)、CA(OR=1.45,95%CI=1.12~2.03,P<0.001)和CBCL(OR=0.67,95%CI=0.32~0.88,P<0.001)是单节段PLIF后发生螺钉松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总分140分,Bootstrap法计算C指数为0.856(P=0.12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95%CI=0.801~0.912,P<0.001),校准曲线和DCA均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苗吉显郭明伟林松张文明苏礼李宁张科丽
关键词:后路腰椎间融合螺钉松动
单侧双通道内镜辅助后路腰椎融合术与微创经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辅助后路腰椎融合术(UBE-PLIF)与微创经腰椎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顺德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UBE-PLIF治疗,对照组采用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腰部疼痛程度、隙高度(IDH)。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I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低于术前,IDH高于术前,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I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PLIF与MIS-TLIF均可促进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IDH恢复,但UBE-PLIF手术时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疼痛较轻。
潘展业王茂澎杨立进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
单次给药法静滴氨甲环酸对双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白细胞与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单次给药法静滴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双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探讨围术期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及趋势。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采用双节段PLIF治疗了4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34~80(60.24±10.68)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61.04±9.03)岁;腰椎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3例,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18例,腰椎滑脱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LS)7例;在全身麻醉后切皮前15 min开始一次性静滴TXA(1 g/100 ml)。对照组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59.00±13.04)岁;LDH 5例,LSS 9例,LS 4例;不使用TXA。记录两组手术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术后住院时、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术后第1、4、7天和末次测量的WBC、ESR和CRP。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均无DVT。46例患者获随访,时3~6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00.0(300.0,500.0)ml、术后引流量260.0(220.0,450.0)ml,低于对照组600.0(400.0,1000.0)ml及395.0(300.0,450.0)ml(P<0.05)。两组手术时、术后住院时,术后APTT、PT、TT、FIB、PLT、RBC、HB、HCT,术后不同时WBC、ESR和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次给药法静滴TXA可减少双节段PLIF失血,且对术后的WBC、ESR和CRP无显著影响。
郝申申安晓龙董胜利刘帅李洪珂王鹏程张韶民康凯
关键词:氨甲环酸失血量
大通道下脊柱内镜经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法,通过建立腰椎节段的稳定性,解决腰椎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相关症状。微创经腰椎融合术(MIS-TLIF)是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治疗且能改善腰椎节段稳定性的成熟技术。近年来,小通道工作管道下腰椎融合术的出现使其相较于MIS-TLIF有更加微创的特点,具有更小的切口、更少的出血量和更短的恢复时。然而因其手术时长、终板处理效率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问题而未得到大规模普及。目前,大通道内镜系统因其镜下更大的视野、更高效的镜下操作工具,减少了手术时,提高了终板处理效率,降低了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大通道下脊柱内镜按手术入路,可分为经孔入路、经后路、经斜前方入路等;按通道方式,也可分为单轴内镜和单侧双通道内镜,且各具优缺点。当前大通道下脊柱内镜经后路腰椎融合术(Endo-PLIF)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对大通道下Endo-PLIF的研究进展,包括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解剖基础、手术技术、融合器的选择、固定方式的选择、安全性和有效性、优点和缺点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及前景。
孙林李晓枫黄泽玉魏莹杰马技师博李利军
关键词:内镜腰椎脊柱融合术大通道后路腰椎退行性疾病
微创和传统开放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远期预后
2024年
探究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行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治疗中传统开放术式和微创术式的远期预后。方法 从2015.01内选取LDD病例参与试验,试验终止于2017.12内,共80例入组受试,按随机规则分组,各为40例LDD病例。传统组LDD病例在PLIF中行传统开放术式,微创组LDD病例在PLIF中行微创术式。比较并发症、随访各时段功能评分(ODI、JOA)、腰腿部疼痛评分(VAS)、多裂肌(Mul)萎缩率及横截面积(CSA)等变化。结果 微创组LDD病例的并发症合计值低于传统组LDD病例(P<0.05)。随访各时段微创组LDD病例的Mul萎缩率及CSA水平均优于传统组LDD病例(P<0.05)。随访各时段两组LDD病例腿部VAS得分相近(P>0.05);但微创组LDD病例的腰部VAS得分低于传统组LDD病例(P<0.05)。随访各时段微创组LDD病例的ODI及JOA得分均优于传统组LDD病例(P<0.05)。结论 LDD行PLIF治疗中选择微创术式的远期预后更佳,既能减少Mul萎缩率,又能对肢体功能予以改善,还可缓解腰部疼痛,有利于预防腰背部顽固性疼痛,可推广借鉴。
胡大为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远期预后

相关作者

王炤
作品数:30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17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后路 自体植骨 椎间隙 脊柱融合术 颈椎病
卢惠娟
作品数:116被引量:1,579H指数:2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护理学院
研究主题:护理 护士 重症监护病房 急性心肌梗死 生活质量
朱红芳
作品数:26被引量:176H指数: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 椎间融合术 抗凝剂
王飞
作品数:884被引量:1,79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四频差动激光陀螺 激光陀螺 皮肤 人乳头瘤病毒 库仑
汪冉
作品数:32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后路 后路 椎旁肌间隙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