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6篇“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文章
- 灯盏细辛注射液辅治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 2023年
-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辅治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Hct水平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辅治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 谢佳
- 关键词: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照治疗观察
-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 2023年
- 对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干预中所产生的疗效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因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于2022年5月-2023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均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将阿司匹林作为干预方案,以此为基础,观察组联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展开救治,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血流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32% VS 67.74%,可见观察组的优势性尤为显著;此外,相较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流流变学指标同样展现出显著优势,P均<0.05。结论 在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干预中,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够产生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得到极大保障。
- 管玄
- 关键词:阿司匹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
-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23年
- 研究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200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取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李富娟郭志
-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
-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发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分析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HR-VMI)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发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发作频次将其分为频发组(24 h内发作频次≥2次,n=60)和非频发组(24 h内发作频次<2次,n=102)。收集两组基线资料,采用HR-VMI检测两组大脑中动脉斑块位置、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特点(包括强化等级和强化模式)及血管重塑情况。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发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斑块位置、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等级、斑块强化模式及血管重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位置、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等级、斑块强化模式及血管重塑情况是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于HR-VMI检测的斑块位置、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等级、斑块强化模式及血管重塑情况是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 陶剑陆海凤顾刚高水生陈小宇石海
-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 祛风通窍方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祛风通窍方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后循性TIA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均参照指南予以西医基础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祛风通窍方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和超声检查指标,并记录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下降程度更明显,ET-1、TXB2、vW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DR水平、Qmean、Vmean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通窍方治疗后循环TIA的疗效良好,有助于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恢复,改善脑部动力学指标,降低复发率。
- 叶丽莎白雪张德绸
- 关键词: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内皮功能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特点对频发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HR)-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下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特点对频发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前循环TIA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患者24 h内TIA发作频率,将其分为频发组(≥2次,56例)和非频发组(<2次,62例)。记录患者斑块位置及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特点(包括强化等级、强化模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频发前循环TIA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斑块强化特点预测频发前循环TIA的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斑块强化特点预测频发前循环TIA的价值。结果频发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血管狭窄程度重于非频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强化等级〔OR=3.607,95%CI(1.226,10.612)〕、强化模式〔OR=0.251,95%CI(0.065,0.969)〕是频发前循环TIA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斑块强化特点预测频发前循环TIA风险的模型,为Y=-1.697+1.283X1-1.382X2,其中Y为频发前循环TIA风险、X1为强化等级、X2为强化模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频发前循环TIA的AUC为0.761〔95%CI(0.649,0.852)〕,最佳截断值为0.44,灵敏度为79.55%,特异度为64.52%。结论HR-MRI增强扫描下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特点(强化等级及强化模式)是频发前循环TIA的影响因素,且其对频发前循环TIA有一定预测价值。
- 徐金辉张保朝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
- 针药结合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1年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卒中的常见先兆病变之一,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后循环病变是导致该病出现的主要原因[1]。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可诱发多种临床症状,包括头晕、肢体麻木及步态不稳等。如未有效控制病情进展,较易反复发作,诱发脑卒中出现,甚至威胁生命安全[2]。目前认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应将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和避免脑梗死发生放在首位。西药治疗有一定效果,但长期用药有一定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差[3]。近年来中医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法多样,并在控制病情进展、改善临床预后方面显现出一定优势[4]。本文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了针药结合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杨佳萍徐波梅玲飞陈家林沈孟奕周伟
- 关键词:针药结合治疗长期用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情进展患者依从性供血不足
-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变化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观察与分析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90名同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活化指标),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患者的检测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LT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其他血小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发作频率较高及发作时间较长患者PLT均显著低于发作频率较低及发作时间较短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其他血小板指标显著高于发作频率较低及发作时间较短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均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P<0.05)。结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均呈现显著异常的状态,且不同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患者的差异显著,因此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
- 郭建波
- 关键词: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 通督调神针刺辅助西医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21年
-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中老年人群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生与后循环病变有关患、患者因椎/基底动脉短暂供血不足导致眩晕、麻木及行走能力降低等多种症状,多在24h内缓解^([1])。临床对于后循环TIA治疗多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扩血管及营养神经等措施,但在增加脑部血流灌注,降低卒中发生方面效果有限^([2])。
- 李敬贤潘成年
- 关键词: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流动力学
- 糖调节受损合并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
- 2021年
- 目的:通过检测糖调节受损(IGR)合并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探讨IGR合并后循环TIA患者BAEP的受损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150例,包括糖尿病(DM)合并后循环TIA患者50例(合并DM组)、IGR合并后循环TIA患者50例(合并IGR组)和非糖尿病合并后循环TIA患者50例(无DM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发病48 h内均行BAEP检查,比较3组患者的BAEP异常发生率以及主波Ⅰ、Ⅲ、Ⅴ波波峰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及Ⅲ~Ⅴ/Ⅰ~Ⅲ的IPL比值等特点。结果:合并DM组、合并IGR组和无DM组的BAEP异常率分别为88.0%(44/50例)、80.0%(40/50例)、60.0%(30/5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后循环TIA患者的主波Ⅰ、Ⅲ、Ⅴ的PL及IPL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合并DM组、合并IGR组Ⅲ、Ⅴ主波PL及Ⅲ-Ⅴ的IPL较无DM组明显延长(P<0.05)。3组后循环TIA患者Ⅲ~Ⅴ/Ⅰ~Ⅲ的IPL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IGR的后循环TIA患者脑干功能损害较无DM的TIA患者更容易受到缺血影响,即使在IGR阶段,血糖升高都将加重脑干功能损伤,不单单限于DM患者人群。
- 张蕾李战辉黎鸣
-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糖调节受损诱发电位听觉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