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0篇“ 北极科学考察“的相关文章
中国第1-10次北极科学考察走航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集(1999-2019年)
2024年
气象数据是地球系统科学重要的基础性数据之一。在1999–2019年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10个航次中,利用船载自动气象站(Lica-701、Vaisala MILOS500、天诺CR3000和XZC6-1)采集了走航气象数据。本研究对中国第1–10次北极考察走航气象数据进行了标准化整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形成本数据集,主要包括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5个气象要素,共有20个气象数据文件,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本数据集能够为深入了解北极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北极区域天气变化过程及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李亚炜沈辉孙启振吴立宗綦欣戴友为孙虎林马靖凯李志强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气象数据
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员医疗资料分析
2023年
为提高极地科学考察医疗保障水平,对北极科学考察医疗预防和救治方案提出针对性建议,本研究收集了搭乘“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的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员在航程中的医疗资料,包括统计就诊人数、各种疾病和外伤例数、各系统疾病和外伤例数及构成比,分析常见疾病和外伤的可能诱发因素。研究发现,在79 d航程期间(2021年7月12日—9月28日),100名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生疾病和外伤并就诊的有76人(76%);共诊治疾病和外伤143人次(不含复诊),就诊例数前10的疾病和外伤依次为:皮肤损伤、咽炎(并列第1)、软组织损伤、胃炎、上呼吸道感染、手足皲裂或脱皮、失眠、口腔溃疡、视疲劳、痛风、皮癣(并列第10);根据发病系统和专科不同,就诊例数依次为创伤与骨关节疾病、皮肤疾病、耳鼻喉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口腔疾病、眼科疾病、神经心理疾病、代谢与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此,建议进一步采取职业安全教育、加强安全防护和严格执行作业操作规范以及提高随队医生技能和加强远程医疗等措施。
郝俊杰陈建
关键词:科考队员疾病外伤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
本次考察面向北极海域在全球气侯变化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基础海洋与大气、海洋地质、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航道环境要素和新型环境问题等综合调查,以及海底地形精密测绘业务化观测,为9项常规海洋环境观测和22项国家科...
魏泽勋编
北极科学考察航线海洋水汽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及气候意义
氢氧稳定同位素是水分子的重要部分,虽然它在自然水体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及径流等分布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是研究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示踪剂。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降水是蒸发、水汽输送...
刘琪
关键词:过量氘
2018年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走航期间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大气探空资料,分析了走航期间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分析发现:(1)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平均温度递减率为5.67℃·km^(–1),与北极中心区的结果比较一致,高空急流特征比较显著,尤其是高纬地区;(2)本航次观测到的边界层逆温层底高度、厚度和温度差的中位数分别为306 m、299 m和3.2℃,与SHEBA(Surface Heat Budget of the Arctic Ocean)的结果比较一致;(3)低空急流高度和风速的中位数分别为456 m和11.40 m·s^(–1),大多数时次的风速分布在6~14 m·s^(–1)之间;(4)本航次观测到只有67.27%的低空急流高度位于最低逆温层之下,而考虑多层逆温后,92.73%的低空急流位于逆温层之下。
田忠翔赵福尹朝晖尹朝晖
关键词:低层大气低空急流
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科考队员睡眠质量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了解北极特殊环境对科考队员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参加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科考队员(131人)在出行前、北极考察期间、考察结束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队员的入睡时间点、晨起时间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结果共发放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88名队员中男77名、女11名,年龄为22~50(48.1±17.9)岁,包括船员18人、科考队员70人。考察期间队员的中位晨起时间点比出行前早180 min,入睡时间长于出行前及考察结束3个月后[(45.23±25.84)min vs(18.45±14.34)min、(19.50±12.57)min,P均<0.01],夜晚睡眠时间短于出行前及考察结束3个月后[(6.83±2.24)h vs(8.36±1.45)h、(8.14±1.45)h,P均<0.01]。根据PSQI量表评分,考察期间队员的睡眠质量下降、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下降、催眠药物使用增加,与出行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极地极昼及低温环境显著影响北极科学考察时科考队员的睡眠节律,导致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助眠药物使用增加,这可能影响到队员的工作状态。
倪俊声王丽萍陈曦侯国军李鹏鹏朱建刚张体军黄罡
关键词:极昼入睡和睡眠障碍高纬度
基于中国第6~9次北极科学考察观测的季节冰区边界层逆温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我国第6~9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大气探空资料,分析了北极季节冰区边界层逆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发现:(1)边界层逆温具有较强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变化,高纬度密集冰区观测到更多的强逆温现象,逆温厚度与逆温层温差呈显著的对数关系;(2)不同年份边界层逆温的主要成因有所差别:海冰分布的差异导致不同年份的边界层逆温特征不同;表面融化、辐射冷却、多层云的结构和暖平流对不同冰情年份边界层逆温的贡献程度不同;(3)开阔水域和冰区边界层逆温的成因不同。表面融化和空气平流对冰区边界层逆温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辐射冷却是开阔水域边界层逆温的主要成因之一。
田忠翔田忠翔陈志昆李志强孙虎林宋晓姜
关键词:夏季
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简报被引量:6
2019年
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组织实施的第一次极地考察。本次考察队共有131名队员组成,包括1名来自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科学家和2名来自法国巴黎第6大学的科学家。2018年7月20日,雪龙船离开上海码头,至9月26日考察结束,历时69天。
雷瑞波
关键词:北极考察白令海北极科学考察
参加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总结
2019年
北极对我国气候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多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坚持参与北极黄河站考察及北冰洋考察,布设气象和大气化学观测仪器,实地采集相关样品,并进行了大量有关研究。2018年是国际极地预报年(YOPP)的集中观测特别年,气科院专门设立了基本科研业务项目“极地预报年中国北极大气探测行动计划”专项,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实施YOPP特别观测期的北极大气探空计划。
张东启张雷
关键词:北极科学考察海洋环境预报观测仪器大气化学大气探测
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航线上空黑碳气溶胶研究
黑碳气溶胶是不完全燃烧释放的大气气溶胶成分,影响地球大气、地表的辐射平衡及能量收支,进而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目前,全球对黑碳气溶胶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黑碳气溶胶观测及影响因素研究;另一种为黑碳气溶胶的辐射...
田彪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航测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林丽娜
作品数:26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邻近海域 水团 夏季 温盐 冰下
田忠翔
作品数:24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研究主题:海冰 夏季 北极海冰 气象 北极科学考察
田彪
作品数:22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风速仪 冻雨 自动气象站 遮罩 螺旋桨
沈辉
作品数:17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研究主题:海冰 气象 自动气象站 南极中山站 北极科学考察
何琰
作品数:16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冰下 冰面 设备舱 温盐 北极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