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3篇“ 体外转化“的相关文章
人肠道菌群对党参水提物的体外转化作用
2024年
目的:观察人肠道菌群对党参水提物的体外转化作用。方法:将党参水提液与人肠道菌群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共孵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时间点样品中的紫丁香苷、党参苷Ⅰ、党参炔苷宁、党参炔苷进行含量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场离子阱质谱法(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分别对孵育0、24 h的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结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党参苷Ⅰ的含量在孵育24 h内没有明显变化;孵育2 h,紫丁香苷、党参炔苷宁、党参炔苷开始被转化;孵育24 h样品中,被转化的3个化合物的平均含量变化率在65%以上。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63个化合物,其中差异代谢物有53个。结论:体外条件下,人肠道菌群对紫丁香苷、党参炔苷宁、党参炔苷有明显的转化作用,对党参苷Ⅰ没有转化作用。转化前后,党参水提物的组成存在差异。
吴孟娇李涵艺聂宇迪杨澜王如峰
关键词:肠道菌群生物转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解析
2024年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是学生认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关键实验之一。现行各版本高中生物学教材对该实验的相关描述略有差别。本文从研究背景、设计思路、结果及推论、指向推论的新证据等方面梳理了该实验的研究过程,以进一步体会本实验之精巧。
钱于洁严雅萍谢群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
不同实验条件对淋病奈瑟球菌体外转化效率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实验条件对淋病奈瑟球菌(淋球菌)体外转化效率的影响。方法以淋球菌D株DNA为模板扩增penA基因,采用重叠延伸PCR制备penAA501V(耐药突变)基因,购买淋球菌penAH041基因(耐药阳性对照)。制备含penA/penAA501V/penAH041基因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采用蓝白筛选培养基克隆扩增;分别采用日本TaKaRa公司质粒提取试剂盒和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高纯度质粒小提试剂盒提取质粒。以penA质粒、penAA501V质粒、penAH041质粒、penAA501V基因、penAH041基因为底物采用直接孵育法转化淋球菌受体菌株A43、A49,测定转化率(CFU/μg)及头孢曲松(CRO)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penAA501V、penAH041基因为底物,采用脂质体法转化受体菌株A43、A49,观察转化效率及头孢曲松的MIC。结果以D株淋球菌DNA为模板,成功获得1749 bp的penA及penAA501V基因。提取质粒并电泳后,TaKaRa试剂盒提取的含淋球菌penA、penAA501V、penAH041基因的质粒主要集中在2500 bp处,迁移速度较快;天根试剂盒提取的质粒主要集中在5000 bp处,迁移速度较慢。直接孵育法转化时,含野生型penA的A43株的MIC为0.001μg/ml,转入penA质粒后MIC上升至0.002μg/ml,转入penAA501V质粒和penAA501V基因转化株MIC均为0.004μg/ml,转入阳性对照penAH041质粒和penAH041基因后MIC均升至0.512μg/ml;各底物孵育后CRO对A49株的MIC值与空白对照相同,均为0.016μg/ml。脂质体法转化时,含野生型penA的A43株对CRO的MIC是0.002μg/ml,A49株MIC为0.016μg/ml;penAA501V基因转化A43株后MIC升至0.004μg/ml,转化A49株后仍为0.016μg/ml;阳性对照penAH041基因转化A43和A49株后MIC均升至0.250μg/ml,较空白对照分别升高至125倍和15.6倍。结论选择质粒为底物采用直接孵育法对A43株淋球菌有较好转化效率,不同质粒提取方法可能影响转化效率,对于直接孵育法转化效率不高的A49株可采用脂质体法。
李晓蝶朱琳洪毅勇黄影赖维龚子鉴
关键词:淋病奈瑟球菌质粒头孢曲松最小抑菌浓度
鞣花酸在UM-A型人肠道菌群中体外转化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对鞣花酸在尿石素代谢型A(urolithin metabotype A,UM-A)人肠道菌群中体外代谢转化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鞣花酸对人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通路的影响。在人肠道菌群孵育后,鞣花酸主要转化产物为尿石素M6、尿石素C、尿石素A。代谢转化24 h,产物尿石素M6、尿石素C和尿石素A的生成率分别为18.36%、1.23%和43.45%;代谢转化72 h,尿石素A生成率为52.09%。与空白组相比,在门水平上鞣花酸显著增加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显著增加粪球菌属(Coprococcus)、丁酸弧菌(Anaerostipes)、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毛螺杆菌属(Lachnospira)和迟缓埃格特菌属(Eggerthella)等相对丰度。肠道菌群KEGG代谢通路分析显示鞣花酸下调了脂多糖生物合成蛋白、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等代谢通路的丰度;上调了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电子转运载体等代谢通路的丰度。该研究为鞣花酸对UM-A代谢型人群健康作用的物质基础和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邓宇杨诗颖冼文妍杨宇哲杨瑞丽
关键词:鞣花酸肠道菌群
人肠道菌群对桃叶珊瑚苷体外转化代谢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研究人肠道菌群对桃叶珊瑚苷体外转化代谢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肠道菌孵育方法,在厌氧条件下,将桃叶珊瑚苷分别与3位健康人肠道菌群共同培养48 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联用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孵育体系中桃叶珊瑚苷的相对含量及其代谢产物。结果健康人肠道菌群可转化代谢桃叶珊瑚苷,其主要代谢产物为桃叶珊瑚苷苷元和aucubmines A;其主要代谢途径为脱糖基、氨基化及氧化作用。不同受试者肠道菌群对桃叶珊瑚苷代谢速率存在差异,而桃叶珊瑚苷苷元和aucubmines A在共孵育2 h和4 h后可分别被检测到。结论桃叶珊瑚苷可被健康人肠道菌群代谢,4~8 h主要代谢产物为桃叶珊瑚苷苷元,8 h后代谢产物主要为aucubmines A。
吴沁璇黄晓珊王锦郭银平黄卫华邵莉
关键词:桃叶珊瑚苷肠道菌群体外代谢
红参中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组在肠道菌群中体外转化及对肠道菌群的作用被引量:4
2021年
采用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RRLC-Q-TOF 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UPLC-QQQ MS)对红参中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组在人肠道菌群中体外代谢转化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组对人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RRLC-Q-TOF MS采用Supelco Ascentis Express C18色谱柱(50 mm×3.0 mm×2.7μm),UPLC-QQQ-MS/MS采用Thermo Syncronis-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均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分析均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采集。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组中的人参皂苷Re、Rg1在人肠道菌群孵育后,RRLC-Q-TOF MS通过对照品比对及高分辨质谱数据解析分析转化产物为Rg2、Rh1、F1和PPT。UPLC-QQQ MS定量分析代谢产物的转化率,在代谢转化第60 h时,产物Rg2、Rh1、F1、PPT的生成率为6%、12%、11%和56%。应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对粪便样本肠道菌群进行基因测序,与空白组粪便比较,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组在门水平上显著增加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Prevotella9、Faecalibacterium、Dialister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显著降低Escherichia-Shigella、Dorea、Lachnoclostridium相对丰度。该研究为基于肠道菌群对原人参三醇型皂苷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和药效作用靶点提供依据。
越皓周东月张美玉张琰戴雨霖郑飞朱英豪
关键词:代谢转化
人参多糖对人参皂苷Re体内代谢和体外转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利用快速分离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RRLC/Q-TOF-MS)研究了人参多糖对肠道菌群转化人参皂苷Re的影响;考察了人参皂苷Re的代谢产物Rg1在口服人参多糖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并与正常大鼠体内Rg1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体外肠道菌群转化人参皂苷Re的主要转化产物有人参皂苷Rg1,Rh1,Rg2,F1和原人参三醇(Protopanaxatriol,PPT),分别归属于3条转化路径;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转化人参皂苷Re 48 h时,除了终产物PPT的存在,中间产物Rg1,Rg2和F1仍可被检测到,而加入人参多糖后,只检测到终产物PPT.当口服给药Re后,代谢产物Rg1的达峰时间(tmax)、最大血浆浓度(cmax)和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1.6±6.1) h,(80.1±44.0) ng/m L和(549.3±209.4) ng·h/m L;当给予人参多糖14 d后,口服给药Re,代谢产物Rg1的tmax,cmax和AUC分别为(8.2±5.4) h,(98.2±50.6) ng/m L和(691.9±231.2) ng·h/m L.研究结果表明,人参多糖能促进人参皂苷Re转化为人参皂苷Rg1,进而提高胃肠道对人参皂苷Rg1的吸收,并可能增强人参的药理作用.
李瑞刚朱娜赵幻希王楠孙红梅越皓李晶
关键词: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生物转化
七叶皂苷A~D体外转化规律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七叶皂苷A^D量的方法,考察不同因素水平影响下七叶皂苷A^D的体外转化规律,并优化出最佳转化条件,为调控生产中七叶皂苷A^D的比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34∶66)为流动相,柱温为35℃,体积流量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00 nm,外标法定量;以七叶皂苷A^D的转化率及有关物质的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p H值、温度、时间3个因素对七叶皂苷A^D体外转化的影响趋势,再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选转化条件,利用Design Expert 8.0.5软件分析预测最佳转化条件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七叶皂苷A^D分别在0.39~3.49 mg/m L(r=0.999 5)、0.28~2.55 mg/m L(r=0.999 5)、0.19~1.67 mg/m L(r=0.999 7)、0.07~0.59 mg/m L(r=0.999 7)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单因素实验表明,p H值、温度、时间对七叶皂苷A和B、C和D转化率的影响呈现相似的趋势,在p H值5.0~10.0,温度45~85℃,时间0.25~8 h时,七叶皂苷A、B部分转化成七叶皂苷C、D,其他条件下七叶皂苷A^D均转化为有关物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研究得到最佳转化条件为p H值6.9,温度54℃,时间7.4 h,在此条件下,七叶皂苷C、D转化率的综合评分为11.50%,与预测值的偏差<5%。结论不同p H值、温度、时间影响下,七叶皂苷A^D的体外转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响应面法优选出的最佳转化条件稳定可行,可为调控生产中七叶皂苷A^D的比例提供科学的依据。
覃勤叶利春李群石召华刘享平
关键词:单因素实验HPLC
食品中钙吸收的机理与钙体外转化新方法探讨被引量:17
2016年
人类缺钙的主要原因是钙的吸收率低。食品中的钙通过消化过程在胃部与体内所含氨基酸发生反应,吸收方式为氨基酸螯合钙;此吸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为VD,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等。钙的转化通过人体体内代谢过程调节较为缓慢且难以控制,因此提出将钙以易于吸收的方式富集在人类日常食用的食品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梁媛王昕赵婷婷冯帆何蓉涵
关键词:氨基酸螯合
中成药中氰苷类有毒成分的筛查、定量测定和体外转化研究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长期实践和研究表明,其在临床治疗上有着独特的疗效。自马兜铃酸事件发生以来,中药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严重制约了中药国际化发展进程。中药毒副作用是伴随着中药疗效同时出现的,最早从《神农...
刘易
关键词:毒副作用气相色谱

相关作者

黄吉武
作品数:16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研究主题:人成纤维细胞 体外转化 成纤维细胞 细胞转化 恶性转化
鄢和新
作品数:34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信号调节蛋白 前体 体外转化 原代肝细胞 肝癌
王红阳
作品数:256被引量:761H指数:1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肝癌 肝细胞癌 试剂盒 蛋白 基因表达
常颖
作品数:56被引量:192H指数:7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研究主题:抗氧化微量营养素 帕金森病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细胞 糖尿病
陈主初
作品数:248被引量:1,02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鼻咽癌 蛋白质组学 鼻咽肿瘤 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