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04篇“ 传染性标志物“的相关文章
- 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 2024年
- 分析保山市2021~202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方法 无偿献血样本入组时间:2021.01~2023.12;样本量:80673份;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梅毒抗体(抗-TP)、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析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出率变化。结论 3年内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总检出率为1.33%,2021~2023年,其检出率逐年下降(1.42%、1.33%、1.22%);抗-TP、抗-HCV、HBsAg、抗-HIV、ALT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4.13%、12.54%、12.07%、13.00%、38.26%;各年份及总阳性检出率中,均ALT占比最高(P<0.05)。结论 保山市2021~202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出率逐年下降,但仍存在部分传染物检出情况,需加强献血前筛查、开展血液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检测质量,保证血液安全。
- 陈桂余赵继华段志燕杨婧涓段武德
- 关键词: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无偿献血
- 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眼科手术患者术前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北京一家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眼科手术患者血清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的结果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行眼科手术的患者术前感染筛查结果,所有患者均常规静脉抽血,统一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并记录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结果共纳入854例患者,其中282例至少有1项传染性疾病指标血清学阳性,阳性率为33.02%;男性208例(73.76%),女性74例(26.24%);年龄(54.87±11.69)岁,≤40岁76例,41~60岁87例,≥61岁119例;血清HIV阳性率为18.15%,TP阳性率为6.09%,HBV阳性率8.08%,HCV阳性率2.58%。16例(1.87%)患者合并两种传染性疾病,均为HIV合并TP。17例(1.99%)患者因眼科术前筛查首次发现传染性指标阳性。抗-HIV阳性患者的年龄较阴性降低,HBVsAg阳性、抗-HCV阳性患者年龄较阴性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IV阳性男性患者比率高于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眼科术前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以抗-HIV阳性为主,多重感染主要为HIV合并TP,偶发阳性现象存在,不同传染性疾病存在不同年龄及性别特征,眼科相关医务人员应加强对相关疾病的认识及筛查意识,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 阮方孔文君张薇谢连永董宏伟
-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炎丙型传染性疾病眼科手术
- 信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 背景 针对我国输血安全问题,卫生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各项管理准则和服务体系,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献血和输血感染的风险,然而非人为导致的客观因素仍然是威胁血液安全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检测技术和试剂质量不断进步,...
- 杨洁
-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液安全核酸扩增技术
- 文献传递
- 南平市2011-2018年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合并阳性感染情况分析
- 2020年
- 目的了解南平市无偿献血者合并感染情况和特征,为血液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平市2011-2018年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输血传播感染标志物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呈反应性标本送市疾病控制中心确认。结果南平市2011-2018年无偿献血168 590份标本中合并感染51份,合并感染率0.30‰,其中以HBV合并梅毒(TP)为主,占64.7%(33/51),其次是HCV合并TP,占17.6%(9/51);合并感染者以乡镇居民、≤初中文化程度者、首次献血者为主,年龄40~49岁男性居多。结论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血液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血站应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完善献血前检测项目,鼓励再次献血,完善献血后告知、咨询服务,以壮大固定献血者队伍、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 郭静霞
- 关键词:血液检测无偿献血用血安全
- 2014—2018年广东省东莞东南部孕产妇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2014-2018年广东省东莞东南部孕产妇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莞东南部孕产妇54 521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检测,统计不同年份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及阳性率变化情况、不同年龄段4项传染性标志物分布情况。结果 54 521例孕产妇中HBsAg阳性率为10.55%、抗-HCV阳性率为0.09%、抗-HIV阳性率为0.02%、抗-TP阳性率为8.58%;各年龄段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中以大三阳[HBsAg(+)、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及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为主,分别占27.23%、42.45%;HBsAg阳性检出率逐年降低,抗TP阳性检出率增加,而抗-HCV、抗-HIV阳性检出率均较低。结论孕产妇进行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早期发现阳性患者,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 许瑶杨笑琼李婉葵黄敏桃江婷许文娟
- 关键词: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肝炎抗体梅毒
- 婚前检查人群3项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 2019年
- 目的分析2014—2018年四川省雅安市各县区婚前检查人群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的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雅安各县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婚前检查的人群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梅毒螺旋体抗体和HIV抗体检测,确定婚前检查人群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的感染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68607名接受婚前检测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和HIV抗体阳性数分别为2256人(3.29%),397人(0.58%)和74人(0.11%),男女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婚前检查人群3项血液传染性标志物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最高,婚前检查可早期发现感染人群,早期干预,避免在其配偶和母婴间传播。
- 张芦雪
- 关键词:婚前检查乙型肝炎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评价血清学和核酸检测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互补作用,探讨减少血液报废的可行性对策。方法用ELISA法对2014年1—12月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82 756份标本做HBs Ag、抗-HCV、抗-HIV进行血清学检测;同时利用procleix TIGRIS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其进行HBV-DNA/HCV-RNA/HIV-RNA进行检测。结果 ELISA法总阳性率0.905%(749/82 756),其中HBs Ag(+)586例(0.708%),抗-HCV(+)53例(0.064%),抗-HIV(+)110例(0.132%);NAT总反应率0.221%(183/82 756),其中HBV-DNA(+)146例(0.176%),HIVRNA(+)37例(0.045%),HCV-RNA(+)0例;ELISA(+)+NAT(-)的标本597例(0.721%);ELISA(-)+NAT(+)标本32例(0.039%);NAT(+)的183例标本中仅有1例ALT(+)。结论 ELISA法检测阳性率高于NAT法,NAT法可筛查出ELISA法不能检测出的"窗口期"标本,ELISA和NAT在血液筛查中相互补充,可降低输血传播传染病的风险。
- 李娜
- 关键词:传染性标志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核酸检测无偿献血者
- 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加强医务人员对输血常规检测的重视,及早发现感染者,避免因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防止院内感染的传播。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4 875例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同时与当前流行病学数据相比较。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11.1%、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率0.35%、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阳性率1.87%、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阳性率0.02%、总阳性率11.43%,这四种传染性标志物阳性率远高于普通流行病学。结论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不仅可以发现在入院前就已确诊感染但患者尚不知晓的疾病,掌握感染证据,而且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或防止患者因输血引发医疗纠纷。同时对降低院内感染、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 孔凡彬高翠翠黄海涛杜春红
-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标志物
- 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术前四项传染性标志物的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了解术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携带状况,防止医疗机构院内感染与医疗纠纷的出现。方法:选择意大利索灵LIAISON XL化学发光免疫检验系统,针对2016年入院行手术治疗的8496例患者,术前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这四种传染性标志物展开定量检验。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呈现阳性的数量是1023例,在全部病例中占12.04%;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呈现阳性的病例数量为48例,在所有病例中占0.56%;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呈现阳性病例数量是129例,在所有病例中占1.5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呈现阳性的病例数量是11例,在所有病例中占0.13%。其中男性的抗-HCV、抗-TP感染率均高于女性(P<0.05);21~40岁的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60岁的抗-TP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结论:检验术前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能够对其自身的身体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避免医院感染,对于医务工作者的自我防范意识的提升有所帮助,有效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率。
- 何英爱姚叶林刘见欢何雪环朱彩嫦叶淑贞
- 关键词:术前化学发光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究受血者在输血前检测四项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需要输血的2 864例患者,所有患者在输血前均进行四项传染性标志物,包括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HC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TP(梅毒抗体),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HBsAg感染的有401例,占所有患者的14.00%,抗HCV有23例,占所有患者的8.03%,有2例患者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占所有患者的0.07%,而梅毒+HBsAg的患者有14例,占所有患者的0.49%。结论给予受血者在输血前检测四项传染性标志物,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保护患者的输血安全,对医疗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及使用。
- 陆礼全林锐缪连校梁伟琼
- 关键词:受血者输血
相关作者
- 赵德军

- 作品数:113被引量:620H指数:15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4医院
- 研究主题:耐药性 耐药性分析 医院感染 耐药监测 下呼吸道感染
- 张碧霞

- 作品数:93被引量:41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医院
- 研究主题:砷中毒 耐药监测 耐药性 药敏分析 砷中毒患者
- 张丽

- 作品数:48被引量:201H指数:7
- 供职机构:大连市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血液 采供血机构 血液筛查 献血者 献血人群
- 毛跃

- 作品数:67被引量:261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耐药监测 医院感染 耐药性 抗生素 药物敏感试验
- 杨围

- 作品数:46被引量:204H指数:8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4医院
- 研究主题:耐药监测 耐药性 医院感染 药物敏感试验 药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