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7篇“ 乳腺小叶癌“的相关文章
表现为非肿块强化的乳腺小叶与导管MRI表征及病理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表现为非肿块强化(NME)的乳腺小叶与导管MRI表征的差异性,并对比分析病理相关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MRI表现为NME的乳腺患者的MRI特征及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小叶组(41例)和导管组(51例)。分别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分析两组乳腺患者的MRI及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病变位置、病灶最大横径、乳腺腺体类型、是否多灶、瘤周水肿、NME分布及内部强化特征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Ki⁃67指数、淋巴结转移等。结果乳腺小叶与导管在病灶最大横径(P=0.010)、多灶间强化带(P=0.038)、NME分布特征(P=0.042)、NME内部强化特征(P<0.001)、PR(P=0.047)、HER⁃2(P=0.004)、Ki⁃67指数(P=0.011)、淋巴结转移情况(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变位置(P=0.363)、腺体类型(P=0.293)、是否多灶(P=0.798)、瘤周水肿(P=0.518)和ER(P=0.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现为NME的乳腺小叶与导管患者的MRI表征及病理相关指标存在一定差异,这些特征有助于二者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谢福才于海童李芹黄川胜陈永升牛庆亮
关键词:病理特征乳腺小叶癌
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在识别乳腺小叶组织学特征的应用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乳腺每年新发病例达到120万,并有超过50万的乳腺患者死亡,该疾病严重危害着女性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检测出乳腺的人数逐年...
沈廷锋
关键词:乳腺小叶癌组织学特征
中国家族性乳腺小叶患者BRCA1/2和CDH1基因胚系突变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乳腺小叶具有独特的遗传学背景,目前针对我国乳腺小叶人群的遗传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我国家族性乳腺小叶患者BRCA1、BRCA2和CDH1基因的胚系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07-09-28-2014-12-06浙江省肿瘤医院183个家系符合家族性乳腺诊断标准,选择其中的乳腺小叶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测序方法检测BRCA1、BRCA2和CDH1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以及内含子和外显子拼接区的突变情况,对比基因组数据库以及in silico分析,明确突变是否为致病性;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筛查BRCA1和BRCA2基因大基因组重排情况。结果共有12个家系符合家族性乳腺小叶入选标准,所有家系中无胃患者。12个家系的乳腺先证者接受BRCA1、BRCA2和CDH1基因胚系突变研究。发现2例患者携带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分别为c.5682C>G(p.Y1894X)和c.6359C>G(p.S2120X),突变率为16.7%(2/12)。未发现BRCA1和CDH1基因明显的致病性突变。共有5个新发突变,分别为BRCA1基因c.1537C>G和c.1966A>T、CDH1基因c.1937-13T>C、c.1008+139insAG和c.48+53del13。In silico分析发现,BRCA1基因非同义突变c.1966A>T和CDH1基因c.48+53del13可能具有致病性。在12例家族性乳腺小叶患者中未发现BRCA1和BRCA2基因大基因组重排。结论我国家族性乳腺小叶患者中BRCA2是常见的遗传易感基因,BRCA1和CDH1突变少见,但由于病例数少,需要大组病例研究予以验证。新发现的BRCA1基因c.1966A>T和CDH1基因c.48+53del13可能与乳腺小叶遗传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曹文明高赟丁小文黄圆楼彩金王晓稼
关键词:乳腺小叶癌BRCA1BRCA2CDH1
伴复杂病史及家族史的胃转移性乳腺小叶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8年
胃的继发性肿瘤不常见,对于胃的转移性乳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例患者乳腺小叶术后8年,双侧卵巢发现乳腺转移灶,但转移的激素受体表达和原发肿瘤差别较大;卵巢肿瘤术后发现与乳腺原发肿瘤免疫表型比较一致的胃内转移灶。患者有复杂的肿瘤家族史,基因检测未发现BRAC1,BRAC2及其他基因胚系致病变异。尚需积累大量资料,为乳腺消化道转移的患者提供科学诊疗方案。
马秋洁吴建设曹戬
关键词:胃肿瘤转移癌免疫组织化学
男性乳腺小叶1例被引量:2
2017年
患者男性,66岁,因发现右侧乳腺肿物7年余,增大6个月入院。体检:一般状态良好,右侧乳房增大,右侧乳晕区可扪及大小2.5cm×2.0cm包块,表面光滑,质硬,触痛不明显,与周围皮肤无黏连,无破溃及乳头溢液。
李桃周颖肖芳黄江梅陈艳昕张辉赵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小叶癌E-CADHERINP120病例报道
浸润性乳腺小叶小肠转移1例及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小叶小肠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浸润性乳腺小叶小肠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按WHO乳腺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患者以黑便原因待查收住,入院后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易见,未见溃疡;气鋇造影回肠黏膜下见一肿块,肿块大小4cm×4cm×3cm。B超检查示,小肠见一肿块,大小4cm×4cm×3.5cm,肿块周围边界不清,临床以小肠原发性肿瘤行小肠肿瘤切除术,手术所见,回肠黏膜下见一大小为4x4x3cm的实性肿块,质稍硬,周围界限不清,肠壁有轻微粘连。临床诊断,小肠肿瘤性质待查。病理诊断:小肠转移,倾向浸润性乳腺小叶小肠转移,待免疫组化进一步证实。最后免疫组化证实为浸润性乳腺小叶小肠转移。讨论乳腺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乳腺通常向乳腺周围及远处淋巴结转移,其中乳腺小叶乳腺导管不同还可转移到骨、肺、肝和脑,胃肠道转移通常以胃转移为多见,类似于胃原发性浸润性胃,本例浸润性乳腺小叶小肠转移非常少见,临床容易误诊或漏诊。研究发现浸润性小叶占浸润性乳腺5%~15%,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在不能确定肿瘤性质的情况下,结合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免疫酶标的联合检测在准确诊断浸润性乳腺小叶小肠转移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庆明张洁民李明
关键词: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临床病理观察
侵袭性乳腺小叶X线表现(附37例分析)
2005年
目的了解侵袭性乳腺(ⅡC)的X线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侵袭性乳腺的X线表现。结果37例乳腺照片显示以下表现:毛刺状阴影18例(50%),结构扭曲6例(16%),边缘不清阴影4例(10%),正常6例(占16%),钙化2例(占2%),不规则实性肿块1例(3%)。结论ILC病变的弥漫性生长方式在钼靶照片上很少形成肿块导致诊断的困难,对于任何体检发现不正常的病人阅片时应尽量找出细微的恶性X线征象,防止漏诊。
周立新陆建常陆业军
关键词:X线
乳腺小叶36例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1989年
钱宏
关键词:乳腺小叶癌病理学乳腺癌
相同分子分型的乳腺小叶与非特殊型乳腺的临床病理特性比较
王衡徐雪芬黄剑
乳腺小叶卵巢及横结肠转移1例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魏永敬汪兆亮
关键词:卵巢横结肠

相关作者

金京子
作品数:15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小叶癌 护理 细针穿刺细胞学 乳腺小管癌 结节病
朴美慈
作品数:20被引量:47H指数:3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癌 KI-67 COX-2 C-ERBB-2 PR
牛庆亮
作品数:60被引量:256H指数:10
供职机构:潍坊市中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前列腺癌 扩散加权成像 ADC值
黄美子
作品数:8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手术室 围手术期 防护对策 护士职业 危险及防护
赵俐
作品数:14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癌 住院管理 平均住院日 乳腺外科 术后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