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篇“ 丙型副伤寒“的相关文章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大肠杆菌O157的联合定量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大肠杆菌O157的联合定量检测方法。本发明所要保护的免疫层析芯片包含结合垫和分析膜;所述结合垫上含有被生物标记物标记的抗A抗体1、抗B抗体1、抗C抗体1和质控物;所述分析膜...
张平平杨瑞馥宋亚军孙竹林周裕贵赵勇
新生儿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败血症1例及文献复习
2020年
副伤寒在新生儿期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多与围产期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不一,重者可致败血症[1]。近年来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而头孢类抗生素对沙门菌的敏感性逐渐降低,通过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可以对治疗起到指导作用。现报道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新生儿,以腹泻起病,引起败血症,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培养及便培养结果均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使患儿痊愈,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增强对该病的认知。
宋立张艳刘洋郝丽红王丹
关键词:新生儿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败血症
人类肠道病原菌感染诊断用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特异性基因探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类肠道病原菌感染诊断用基因芯片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特异性基因探针,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通过确定候选序列后,设计特异性引物,选用标准和临床分离的野生菌株进行PCR调查和相应的序列分析验证。...
黄新祥
文献传递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lpf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2018年
为了分析lpfC基因对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lpfC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低拷贝质粒pSTV28构建其互补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缺失株与互补株之间生长特性、生化特性、黏附侵袭能力、动物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显示,lpfC基因的缺失不影响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但缺失lpfC基因可导致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黏附侵袭细胞的能力及对小鼠致病力显著降低。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丙型副伤寒沙门菌lpfC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杨占峰张晶晶吴敏娜何群力
关键词:丙型副伤寒沙门菌RED同源重组
基于TaqMan探针四重荧光PCR检测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伤寒沙门菌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建立基于Taq Man探针四重荧光PCR检测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伤寒沙门菌的方法。方法根据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A,SPA)、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SPB)、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C,SPC)和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ST)的特异序列分别设计引物SPAP、SPBP、SPCP和STP,在探针的5'端分别标记TET、ROX、FAM、HEX,建立基于Taq Man探针四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结果 SPAP、SPBP、SPCP和STP分别扩增出5株SPA、4株SPB、7株SPC和11株ST,而其他血清型沙门菌和17株非沙门菌扩增结果阴性。SPAP、SPBP、SPCP和STP扩增效率分别为84.5%、101.8%、92.4%和90.9%,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6、0.975、0.996和0.984。结论建立的方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可用于SPA、SPB、SPC和ST的特异性检测。
许龙岩袁慕云孙薇柯碧霞洪烨
关键词: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
一种检测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靶基因、PCR引物对、检测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3个特异性靶基因、相应的PCR引物对、利用以上引物对和靶基因进行检测的方法。PCR引物对是根据3个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特异性检测靶点设计而成,该特异性检测靶点稳定高、特异性强,通过合理...
别小妹翟立公陆兆新张充吕凤霞
文献传递
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小鼠的致病性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解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并建立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的实验动物模型。采用腹腔注射和人工灌服途径感染小鼠,了解感染鼠的LD50,现察灌服鼠于灌服后不同时段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清生化指标、粪便排菌情况。结果表明,腹腔注射感染鼠的LD50为4.55×107CFU/mL,人工灌服途径感染鼠的LD50为1.8×109 CFU/mL;用菌液浓度〉2×10 6CFU/mL灌服感染鼠6h开始发病,6~96h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减退,有腹泻、死亡;病、死鼠(12h)呈现肠黏膜坏死脱落、肠壁变薄,肠腔有多量黄色黏液状的内容物,肺脏有出血性病变,24h肝脏表面见有点状坏死;感染后36h的尿酸、72h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直至120h,尿素氮在72~96h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在48~96h显著降低,血糖、蛋白在72~120h明显下降;2种途径感染8h后小鼠的粪便皆可检出感染菌,且粪便排菌的持续时间与感染剂量呈正相关,0.5mL/只(2×10 10CFU/mL)感染鼠直至感染后23d粪便仍有排菌,表明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试验小鼠有致病性,感染后经粪便长期排菌。
冉丹丹陈冬平罗薇孔雪英刘群
关键词:天鹅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小鼠
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实验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及抗原分布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研究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致实验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其菌体抗原的组织分布,奠定菌株致病机制的研究基础,采用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株口腔灌服感染实验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点采集小鼠11个组织脏器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对感染小鼠的组织病变及菌体抗原的分布进行观察。感染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肠道、脑等组织在感染3~6h后开始出现炎性反应,直至感染后14d;感染鼠回肠组织有显著的坏死、脱落及炎性损伤,右心室呈现脱落的血栓栓子,肺泡壁增厚、血管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支气管肺炎,多脏器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多脏器组织可见"伤寒小结"。感染3h,除脑外,其他被检脏器皆检出细菌抗原,除感染途径肠道细菌抗原含量极高,脾、心、肺、肝的阳性信号也很强,且主要存在组织的细胞质中。研究结果提示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能感染实验小鼠,侵嗜小鼠多个脏器,长时间不同程度地引起多脏器变性、坏死及炎性反应。
罗薇冉丹丹陈冬平刘群
关键词:抗原分布
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Vi抗原对小鼠IgM、IgG、IgA和CD_3、CD_4、CD_8的影响
2016年
为了探明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Vi抗原对小鼠免疫球蛋白Ig M、Ig G、Ig A和白细胞分化抗原CD_3、CD_4、CD_8的影响,试验选用1株源于天鹅的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通过传代培养、血清学检测筛选得到Vi抗原丢失株,以0.5 mL/只的剂量腹腔注射小鼠,2 d后以24 h为间隔,连续采血7 d,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 M、Ig G、Ig A和CD_3、CD_4、CD_8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小鼠血清中IgM、IgG、IgA和CD_3、CD_4、CD_8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CD_4和IgA的变化最明显,分别在免疫后的第8天和第9天达到峰值。说明Vi抗原对小鼠IgM、IgG、IgA和CD_3、CD_4、CD_8有明显的影响。
牟亚杨怀珍罗薇
关键词:VI抗原小鼠白细胞分化抗原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灭活工艺
2015年
目的优化甲醛对灭活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原液的条件,确定灭活工艺参数。方法在37℃条件下,比较不同甲醛浓度、灭活时间对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原液的灭活效果,依据无菌检查、外观以及效价测定的结果,确定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原液的灭活工艺参数,并对该工艺进行细菌灭活验证。结果不同菌株制成的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液,当稀释至一定浓度(<1 000×108cfu/m L)后,采用终体积分数为1%的甲醛溶液,经37℃灭活48 h,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同时维持了抗原的稳定性。结论经过条件优化,确定了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灭活的工艺参数,完善了关键技术。
陈国怀刘大东高鸿飞金红燕罗广席仲兴
关键词:甲醛溶液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无菌试验

相关作者

罗薇
作品数:80被引量:379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沙门氏菌 鸭瘟病毒 鸭瘟 沙门菌 鸭肝炎病毒
施安娜
作品数:12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61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丙型副伤寒 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调查 败血症 耐药性
周全胜
作品数:33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61医院
研究主题:维和军人 艾滋病 健康教育 腹腔镜 丙型副伤寒
王玉涛
作品数:87被引量:362H指数:10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影像学表现 X线计算机 影像学特征
徐礼通
作品数:22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161医院
研究主题:疗效观察 肝硬化 灌肠治疗 结肠透析 鳖甲煎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