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3篇“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相关文章
- 电子超声内镜与电子胃镜检查应用于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比照观察
- 2024年
- 讨论电子超声内镜与电子胃镜诊断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价值。方法 2021年1月-2024年8月,纳入本院消化科诊治100例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参与研究,方法 均为实施电子超声内镜与电子胃镜检查,而后观察诊断效能、影像学特征、检查耗时情况、检查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病理诊断(金标准)确诊100例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实施电子超声内镜检查(准确性98%、特异性100%、敏感性96.67%)与电子胃镜检查(准确性87%、特异性90%、敏感性85%)下,以前者检查方式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更高于后者检查方式,P<0.05。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实施电子超声内镜检查后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息肉(40例)通常位置出现在黏膜层,并会表现为高回声区域;炎性增生(25例)的特点是表现为完整的各层组织结构;间质瘤(25例)通常位置出现在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并会呈现为低至无回声表现;异位胰腺(10例)通常位置出现在黏膜下层,但与间质瘤区别在于呈现为低回声表现。电子超声内镜与电子胃镜检查耗时情况中以前者检查方法耗时更长,P<0.05。电子超声内镜与电子胃镜检查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中以前者检查方法发生机率很低,P<0.05。结论 电子超声内镜与电子胃镜检查应用于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后,以电子超声内镜诊断准确性、特异性与敏感性更高,且可减少检查不适反应,但是耗时长于电子胃镜。
- 王静陈丽芬孙玉洁金雪琴王姜明
- 关键词:电子胃镜
- 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究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3年7月宿迁市沭阳医院收治的7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在超声内镜辅助下对照组采取黏膜切除术治疗法,观察组采取ESD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病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4.21±6.53)min、术后下床时间为(2.14±0.36)d、恢复进食时间为(2.33±0.69)d、住院时间为(7.21±1.56)d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90.35±19.57)mL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2、9.881、9.306、6.864、6.290,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诊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以超声内镜辅助下实施ESD治疗,可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王金春徐正元
- 关键词:超声内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 小探头超声在辅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
- 2023年
- 探究黏膜切除术采用小探头超声在辅助内镜手术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至2020年5月间收入的46名,我院中存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3)与实验组(n=23),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在黏膜切除术采用小探头超声在辅助内镜手术进行治疗,治疗后研究人员评估疗效。结果 实验组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优,差异显著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探头超声在辅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具有重要的价值。ESD是一种介入性内镜手术技术,用于剥离消化道病变,如早期消化道癌或良性肿瘤。小探头超声是一种将超声探头嵌入内镜中,可以提供实时高分辨率超声图像的技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小探头超声在辅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病变评估、引导切除过程,并评估切除的完整性,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然而,最终的治疗决策应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和临床判断来确定。
- 张灵敏
- 关键词:黏膜剥离术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 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采取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选取52例2018年2月—2021年10月在徐州市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信封随机法分为对照组(26例,采用超声内镜辅助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和观察组(26例,采用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15%、8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6,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35.63±7.25)min、术中失血量(95.18±18.76)mL、术后下床时间(2.50±0.42)d、恢复进食时间(2.45±0.67)d、住院时间(7.25±1.75)d均短于/低于对照组的(59.46±8.77)min、(124.55±25.34)mL、(3.85±0.76)d、(3.86±0.75)d、(9.86±1.7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79、4.750、7.927、7.149、5.3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7,P<0.05)。结论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采取超声内镜辅助下ESD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减少并发症,促进其预后恢复。
- 师艾丽
- 关键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超声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 2022年
- 探究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治中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经胃镜检查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筛选出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并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共120例,以术后病理组织为标准,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对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析比较隆起性病变在上消化道不同部位分布特点及在消化道管壁各层的分布特点。结果 隆起性病变分布中,食管占比最高,为59.17%(71/120)(2=157.56,P<0.001);病灶类型中,平滑肌瘤占比最高,为54.17%(65/120)(2=257.64,P<0.001);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检出率(准确率)为89.17%(107/120);平滑肌瘤在食管中黏膜肌层占比较高,为86.00%;间质瘤在胃部中固有肌层占比较高,为84.62%;囊肿在食管中黏膜下层占比较高,为91.67%;脂肪瘤为胃部中黏膜下层占比较高,为75.00%。结论 在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疾病诊治中,应用小探头超声内镜技术,可明确病变位置、层次、回声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可为镜下治疗提供参考及指导意见。
- 张雪萍
- 关键词: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治
- 电子超声内镜和电子胃镜检查在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 探讨与比较电子超声内镜和电子胃镜检查在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85例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电子超声内镜和电子胃镜检查。记录患者病变部位性质与分布,记录电子超声内镜及电子胃镜检查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影像学特征,判断两者的诊断正确率。结果 在85例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中,其中间质瘤60例,异位胰腺9例,息肉6例,炎性增生4例,血管性病变4例,囊肿2例。病变部位分布:胃部51例,食管29例,十二指肠5例。良性病变81例,恶性病变4例。电子超声内镜检查时间为(34.19±5.18) min,长于电子胃镜[(30.43±6.0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超声内镜检查期间出现的咽喉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3%,明显低于对照组(1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瘤主要表现为低回声病变,异位胰腺主要表现为低回声病变,息肉表现为黏膜层高回声区,炎性增生表现为各层结构完整,血管性病变表现为黏膜下层无回声结构,囊肿表现为均匀无回声区。电子超声内镜诊断正确率为98.82%,明显高于电子胃镜(8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电子胃镜,电子超声内镜检查虽然耗时较长,但是可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准确定位,具有很高的诊断正确率,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刘鑫陈瑶莉张锦
- 关键词: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正确率
-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
- 2021年
- 目的讨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ESD)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试验组患者ESD治疗,给予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后出血率(5.00%),平均手术时间(56.2±10.6)min,手术后穿孔率(2.50%),治疗效果(97.50%),手术后2个月创面愈合评分(6.26±1.75)分,手术后6个月的创面愈合评分(9.52±1.87)分,生活质量评分(92.28±1.61)分与对照组(12.50%),(99.6±10.5)min,(17.50%),(80.00%),(5.32±1.25)分,(8.03±1.57)分,(81.17±1.65)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平均病变长径(1.6±0.9)cm与对照组(1.7±0.5)c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中使用ESD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手术后出血率、穿孔率,减少手术时间,促进创面愈合,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孔凡振
- 关键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 超声小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应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超声小探头(MP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382例行超声胃镜检查的患者,记录其超声胃镜检查结果,对患者术前超声及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观察病变大小、起源层次、性质及超声胃镜准确性的影响。结果本研究382例患者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发现其中病变位于食管156例,胃203例,十二指肠23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88例,间质瘤124例,囊肿33例,脂肪瘤19例,血管瘤18例,淋巴瘤1例,异位胰腺22例,外压病变16例,息肉15例,十二指肠副乳头4例,早期癌42例。其中243例患者均经EMR、ESD或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5.60%。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显示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能提示隆起性病变的性质,为进一步EMR、ESD或手术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对消化道肿瘤的T分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郑秀金张炜陈长旦
- 关键词:超声小探头超声检查
- 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 2020年
- 目的探究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予以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对检查特征予以总结,并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比,统计其诊断符合率及具体情况。结果本研究43例患者共查出50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其中16个食管病变、30个胃部病变、4个十二指肠病变;按照病理类型分析,主要为间质瘤、平滑肌瘤。43例患者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后按照病变大小、性质与来源层次进行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并经对症手术治疗后将病灶一次性成功切除,未有转科手术治疗情况。术后3个月经复诊,患者创面均有效愈合,未残留病灶,也未有复发情况。结论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可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予以有效检查,并可准确判断病变性质、大小等,利于临床鉴别、诊治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 龙丽群
- 关键词:小探头超声内镜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观察超声内镜检查结果、ESD治疗情况。结果 50例患者,病灶完整切除43例,于圈套器借助下切除5例,未完整切除2例,治愈率为96. 0%。手术时间17~120 min,平均(65. 85±15. 41) min;住院时间3~8 d,平均(6. 18±2. 33) d。出现创面渗血3例(6. 0%)。手术过程中发生胃穿孔1例(2. 0%),实施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复发。结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在超声内镜辅助下行ESD治疗,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伍沁芳
- 关键词:超声内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疗效安全性
相关作者
- 郭道光

- 作品数:16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双气囊小肠镜 恶性胆道梗阻 小肠疾病
- 李学彦

- 作品数:39被引量:135H指数:7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抑癌基因 超声内镜检查 RASSF1 老年人 预后
- 郭长青

- 作品数:103被引量:445H指数:10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胃癌 食管肿瘤 食管癌 食管鳞癌 超声内镜
- 郭晓钟

- 作品数:430被引量:1,468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胰腺癌 胰腺肿瘤 肝硬化 KAI1基因 KAI1
- 王琼

- 作品数:55被引量:216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内镜 胃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手足口病